包含舌的词语
- 1、骨舌:骨舌指在肩部内侧,锁骨的外端部份。亦指在胸骨上方锁骨的内端部份。
- 2、小舌: “悬雍垂”的别称,又名:又名蒂丁、喉花、蒂中等。是人体口腔中软腭后缘悬垂的小圆锥体,肌质结构,表面覆盖一层粘膜,平时稍向下垂,进食时随同软腭向上收缩,防止食物由口腔进入鼻腔。
- 3、舌面后音: 舌根音。
- 4、红星舌: 舌见淡红中有大红星者。
- 5、前舌音: 前舌音,又叫平舌音、舌尖前音。指由舌尖抵住上齿龈阻碍气流而形成的音。如z、c、s。
- 6、舌画:舌画的原理是按照传统绘画的理论和技法“以舌代笔”进行创作,并使用的中国画传统的墨、纸、砚和中国画颜料来作画,并产生一种能达到传统绘画的那种力透纸背的笔墨效果,这种独特的效果是用毛笔作画所难以达到的。
- 7、舌骨:舌中的骨头。
- 8、悬旗小舌:发生于悬雍垂下端尖头处的血泡
- 9、舌上音: 使气流受阻而构成的音。
- 10、舌毒:嘴下不留情。
- 11、余人口舌:给人留下话柄让别人有乱说话的机会。
- 12、费尽口舌:总的就是说完全的浪费,没有一点点的效果。
- 13、张嘴结舌: 张嘴结舌作谓语、状语、定语;指惊讶或害怕
- 14、舌下含服:使药剂直接通过舌下毛细血管吸收,完成吸收过程的一种给药方式。
- 15、舌下神经: 第十二对脑神经,从延髓发出,分布在舌的肌肉中,管舌肌的运动。
- 16、张仪舌: 1.《史记.张仪列传》:"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后因以"张仪舌"为典,谓能说善辩的口才。
- 17、油嘴花舌:yóuzuǐhuáshé 〖解释〗形容说话油滑,耍嘴皮子。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一回:“俺看他油嘴花舌,南腔北调,到底算个甚么?” 〖示例〗这个人油嘴花舌的,很使人烦。 。
- 18、舌上出血:病证名。即舌衄。
- 19、反口复舌:反口 fǎnkǒu 推翻原来说的话;反悔来回反口。
- 20、嘴大舌长:多话,好搬弄是非。
- 21、口舌之争: 用言语相辩。多指用口语的方式进行说服论理。
- 22、嘴嘴舌舌:犹言唠唠叨叨。说起来没完。
- 23、无舌: 1.没有舌头。 2.谓不善言语﹑辞章。
- 24、造舌:弄舌。谓以言语挑拨搬弄。
- 25、嘴舌: 1.嘴和舌。借指口才;说话的能力。 2.讥讽。
- 拼音shé
- 注音ㄕㄜˊ
- 笔划6
- 繁体舌
- 五笔TDD
- 五行金
基本释义
名词(1) (会意。从干,从口。本义:舌头)(2) 同本义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从干,从口,会意。言犯口而出,食犯口而入也。——《说文》兑为口舌。——《易·说卦》心在窍为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3) 又如:舌举(舌翘起而不能动。指理屈词穷);舌挢不下(翘起舌头。形容惊讶或害怕的样子);舌刺刺(形容嘴舌不停地说话);舌敞唇穿(舌烂辰破,舌烂唇干);舌簧(巧舌);舌干唇焦(说话过多,舌头干燥,嘴唇焦裂。形容费尽口舌、反复申说、劝道。也作舌敝唇焦)(4) 代指言语云而使舌。人体委与之。——《国语·周语》。注:“舌人能达异方之志,象胥之官也。”驷不及舌。——《论语·颜渊》(5) 又如:舌辩(能言善辩;争辩);舌摇簧鼓(满嘴胡说;大发议论);舌敝耳聋(指言者舌敝,听者耳聋。意为议论纷繁);舌辨(口才敏捷);舌锋(谓言词犀利);舌人(古代的翻译官);舌端月旦(用言语评论人物);舌剑唇枪(比喻言辞锋利。也作“唇枪舌剑”);舌灿莲花(比喻能言善道)(6) 指畚箕外伸的部分。也泛称舌状物 。如:帽舌;鞋舌;火舌(7) 指装在铃铎内的锤。亦指管乐器的簧遒人以木铎徇于路。——《书·胤征》。孔传:“木铎,金铃木舌。” [查看更多]
S开头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