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舌的词语
- 376、刺舌:《隋书.贺若弼传》:"父敦以武烈知名,仕周为金州总管,宇文护忌而害之。临刑,呼弼谓之曰:'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当成吾志。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因引锥刺弼舌出血,诫以慎口。"后因以"刺舌"谓说话谨慎。
- 377、戳舌: 搬弄口舌。 搬弄是非;挑拨。
- 378、调脣弄舌:1. 耍嘴皮子,纵谈。 《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况在私衙中,料无外人来往,恣意调脣弄舌。”《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倘然当官告理,且不顾他声名不妙,谁奈烦与他调唇弄舌!” 2. 搬弄是非。 明汪廷讷 《狮吼记·争宠》:“调唇弄舌,莫非駡詈之言。”
- 379、焦脣乾舌: 忧心如焚,唇舌亦为之干枯。
- 380、君卿脣舌: 善于辞令
- 381、摇脣鼓舌: 形容利用口才进行煽动或游说。亦泛指多言,卖弄口才。《庄子·盗跖》:“摇脣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魏书·萧衍传》:“曲体胁肩,摇脣鼓舌,候当朝之顾指,邀在位之餘论。”亦作“摇唇鼓舌”。宋 洪迈《夷坚甲志·高俊入冥》:“又一女反缚,以钳钳其舌。吏曰:‘生前好摇唇鼓舌者。’”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梁生》:“梁兄 眼大如豆,乃亦摇唇鼓舌,吹毛求疵,那足为月旦评!”郭沫若《虎符》第三幕:“那些人除掉摇唇鼓舌之外,实在也没有多么大的本领。”亦省作“摇脣”、“摇鼓”、“摇唇”。《北史·尉瑾传》:“好学 吴 人摇脣振足,为人所哂。”宋 文莹《玉壶清话》卷五:“凡封章建议,务更张、喜激昂辈摇鼓捭闔,公悉屏之。”章炳麟《文学总略》:“战国 从横之士,抵掌摇唇,亦多积句,是则耦丽之体,适可称职。”
- 382、膏脣贩舌: 犹言膏唇拭舌。贩舌,谓卖弄口舌。南朝 陈 徐陵《与杨仆射书》:“其外膏脣贩舌,分路扬鑣,无罪无辜,如兄如弟。”清 黄宗羲《与李杲堂陈介眉书》:“弟焉得膏脣贩舌,媚死及生,周旋其刻薄之心乎?”参见“膏脣拭舌”。
- 383、膏脣拭舌:润滑嘴唇﹐拭净舌头。意谓极力用话语打动人﹐多指谗毁。
- 384、脣尖舌利: 1.言词尖利。
- 385、脣枪舌剑:以唇作枪,以舌为剑。形容言辞犀利辩论针锋相对。
- 386、费舌劳唇:说了很多很多的话。
- 387、齰舌缄唇: 咬舌闭口。形容闭口不言。
- 388、饶舌调唇:饶舌,多嘴。调唇,耍嘴皮子。指多嘴多舌,搬弄是非。
- 389、鼓舌扬唇:转动舌头,张开嘴唇。形容开口说唱。
- 390、鼓舌摇唇:鼓动嘴唇,摇动舌头。形容利用口才进行煽动或游说。亦泛指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
- 391、缚舌交唇:闭着嘴,不敢说话。表示恭顺。
- 392、调舌弄唇: 1.犹言调唇弄舌。
- 393、掉舌鼓唇:炫耀口才,夸夸其谈。
- 394、膏唇歧舌:歧舌:卖弄口才,说话反复无常。极力用语言打动人。
- 395、摇唇弄舌:耍嘴皮,嚼舌头。形容耍弄嘴皮进行挑拨煽动。
- 396、焦唇乾舌: 忧心如焚,唇舌亦为之干枯。
- 397、舌干唇焦:说话过多,舌头干燥,嘴唇焦裂。形容费尽口舌,苦心劝说。
- 398、舌枪唇剑:舌如枪、唇象剑。
- 399、徒废唇舌:徒:徒然,白白地。白白耗费口舌,解决不了问题。
- 400、舌剑唇槍:1.见'舌剑唇枪'。
- 拼音shé
- 注音ㄕㄜˊ
- 笔划6
- 繁体舌
- 五笔TDD
- 五行金
基本释义
名词(1) (会意。从干,从口。本义:舌头)(2) 同本义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从干,从口,会意。言犯口而出,食犯口而入也。——《说文》兑为口舌。——《易·说卦》心在窍为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3) 又如:舌举(舌翘起而不能动。指理屈词穷);舌挢不下(翘起舌头。形容惊讶或害怕的样子);舌刺刺(形容嘴舌不停地说话);舌敞唇穿(舌烂辰破,舌烂唇干);舌簧(巧舌);舌干唇焦(说话过多,舌头干燥,嘴唇焦裂。形容费尽口舌、反复申说、劝道。也作舌敝唇焦)(4) 代指言语云而使舌。人体委与之。——《国语·周语》。注:“舌人能达异方之志,象胥之官也。”驷不及舌。——《论语·颜渊》(5) 又如:舌辩(能言善辩;争辩);舌摇簧鼓(满嘴胡说;大发议论);舌敝耳聋(指言者舌敝,听者耳聋。意为议论纷繁);舌辨(口才敏捷);舌锋(谓言词犀利);舌人(古代的翻译官);舌端月旦(用言语评论人物);舌剑唇枪(比喻言辞锋利。也作“唇枪舌剑”);舌灿莲花(比喻能言善道)(6) 指畚箕外伸的部分。也泛称舌状物 。如:帽舌;鞋舌;火舌(7) 指装在铃铎内的锤。亦指管乐器的簧遒人以木铎徇于路。——《书·胤征》。孔传:“木铎,金铃木舌。” [查看更多]
S开头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