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萧的词语
- 101、衅起萧墙: 亦作“衅发萧墙 ”。犹祸起萧墙。谓祸乱发生于内部。
- 102、事在萧墙:谓祸乱出自内部。事,变故;萧墙,宫室内当门的小墙。语出《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 103、萧墙之危:意思是因内部问题而引起的危机。
- 104、萧墙之祸:指双方相争而两败俱伤的灾祸。参见:[[蚌鹬相持]]
- 105、事在萧蔷:谓祸乱出自内部。事,变故;萧墙,宫室内当门的小墙。语出《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 106、彯萧:摇曳而疏落。
- 107、飘萧:鬓发稀疏貌。 零落飘坠貌。飞扬貌。 飘逸潇洒。 状风声。
- 108、凝尘萧月: 纯演绎论坛,以全面架空时代为背景,创造我们自己的世界,凝尘萧月,全新的演绎,不同的人生。
- 109、萧娘:《南史.梁临川靖惠王宏传》云:宏受诏侵魏,军次洛口,前军克梁城。宏闻魏援近,畏懦不敢进。魏人知其不武,遗以巾帼。北军歌曰:'不畏萧娘与吕姥,但畏合肥有韦武。''萧娘'即姓萧的女子,言宏怯懦如女子。后以'萧娘'为女子的泛称。
- 110、萧曼:众多貌。
- 111、萧律:汉萧何所制的典制律令。
- 112、聊萧:冷落;稀疏。
- 113、萧膋: 1.香蒿和脂膏。祭祀时两物焚烧可以产生馨香。 2.借指焚香祭祀。
- 114、膋萧:油脂与艾蒿。古代祀神时焚之以散发馨香。
- 115、萧梁: 1.即南朝梁。因梁朝皇室姓萧,故史称萧梁。
- 116、萧憀:萧寥。
- 117、萧寥:寂寞冷落。 风雨声。
- 118、寥萧:冷落;冷清。
- 119、蓼萧:《诗.小雅.蓼萧序》:"《蓼萧》,泽及四海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国景子相齐侯,赋《蓼萧》。"杜预注:"《蓼萧》,《诗.小雅》,言太平泽及远,若露之在萧,以喻晋君恩泽及诸侯。"后因以"蓼萧"指君王的恩泽。
- 120、萧凉:萧条凄凉。
- 121、荒凉萧瑟:萧瑟 xiāosè ∶草木被秋风吹袭的声音秋风萧瑟。——《乐府诗集·曹操·步出夏门行》∶寂寞凄凉
- 122、萧郎: 对姓萧的男子的敬称。 唐·崔郊之姑有一婢女,后卖给连帅,郊十分思慕她,因赠之以诗曰:“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见旧题宋·尤袤《全唐诗话•崔郊》。后因以“萧郎”指美好的男子或女子爱恋的男子。
- 123、萧郎陌路:比喻女子对原来爱恋的男子视若路人,不愿或不能接近。
- 124、焦萧: 1.焦黄稀疏。
- 125、萧寂:萧条寂静。
- 拼音xiāo
- 注音ㄒㄧㄠ
- 笔划11
- 繁体蕭
- 五笔AVIJ
- 五行木
基本释义
名词(1) (形声。从艸,肃声。本义:艾蒿)(2) 同本义萧,艾蒿也。——《说文》萧萩。——《尔雅》。注:“即蒿。”共萧茅。——《周礼·甸师》彼采萧兮。——《诗·王风·采葛》(3) 又如:萧艾(臭草名。比喻不肖或平凡无才);萧敷艾荣(比喻凡事委曲求全,以致飞黄腾达)(4) 古国名 。春秋时宋的附庸,灭于楚。地在今安徽省萧县西北楚子伐 萧。——《左传》(5) 县名 。在安徽省北端,东邻江苏省,西接河南省。秦置县(6) 姓萧君圭君玉(萧君圭,字君玉)。——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形容词(1) 萧条,冷落;荒凉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鸿雁于征,草木黄落。 ——晋· 陶潜《自祭文》蚊蚋归丰草,枯叶散萧林。——晋· 刘伶《北芒客舍》满目萧然。——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屋舍萧然。——清· 张廷玉《明史》(2) 又如:萧屑(凄凉寂寞);萧梢(草木凋落而萧条的景象)(3) 稀疏说到知音,自古无多,白发萧疏,青灯寂寞,老子婆娑。——元· 张可久《折桂令·读史有感》(4) 又如:萧然;萧瑟(5) 草木茂密的样子 。如:萧森(草木茂密的样子);萧蔘(草木茂盛的样子);萧椮(草木茂盛貌)(6) 通“肃”(sù)。恭敬;严肃吾恐季孙之忧,不在 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季氏》此皆衅发萧墙而祸延四海者也。——《后汉书·傅蘷传》(7) 洒脱下泊降茅仙,萧闲隐洞天。——唐· 顾况《山居即事》(8) 又如:萧闲(洒脱悠闲);萧放(萧洒放浪);萧远(萧洒远逸) [查看更多]
X开头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