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蛮的词语

  • 1、蛮僥: 词语解释⒈  蛮地、边徼。泛指边远地区。指南方边塞。
  • 2、谢阿蛮:谢阿蛮(717-757),谢阿蛮擅长《凌波舞》,表现凌波池中卫宫护驾的龙女,在波涛起伏的水面上翩然起舞。
  • 3、五溪蛮: 五溪蛮亦称“武陵蛮”。
  • 4、三谢蛮: “蛮”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各族的泛称。
  • 5、木速蛮: 元代伊斯兰教教徒的译名﹐又作谋速鲁蛮﹑没速鲁蛮﹑铺速满﹐波斯语musulmn的音译﹐即阿拉伯语Muslim。
  • 6、诸蛮: 1.古代对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总称。
  • 7、指日蛮: 古时祈晴用的神画像。旧题宋·苏轼《艾子杂说》:“吾所业乃印雨龙与指日蛮也,今丞相为政数年,率春及夏旱,仆印卖求雨龙;才秋至冬多雨潦,即卖指日蛮,吾获利以足衣食。”
  • 8、瘴蛮:旧指南方少数民族。
  • 9、渔蛮:指以舟为家的渔民。
  • 10、鱼蛮: 1.亦作"鱼蛮子"。 2.渔夫,渔民。
  • 11、夷蛮:古代对东方和南方各族的泛称。
  • 12、野蛮: 野蛮yěmán (1) 不文明 例 野蛮行为 英 uncivilized;savage (2) 蛮横残暴 例 野蛮的屠杀 英 barbarous;cruel
  • 13、要蛮:指王畿外极僻远的蛮荒之地。要﹐要服。
  • 14、凶蛮:凶恶野蛮。
  • 15、小蛮: 唐·白居易的舞妓名。 泛指姬妾。 酒器名。
  • 16、溪蛮:即五溪蛮。东汉至宋对分布在今湘西及黔﹑川﹑鄂三省交界地区沅水上游若干少数民族的总称。因其地有五溪(雄溪﹑樠溪﹑酉溪﹑无溪﹑辰溪),故称。
  • 17、五水蛮: 古代巴人的一支。因居住在“西阳五水”旁,故名。
  • 18、武陵蛮: 汉时对分布在今湘西、鄂西南等地区少数民族的总称。因其地为武陵郡,故名。
  • 19、乌蛮: 1.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名。亦指其居住地。
  • 20、土蛮: 旧指仡佬族。
  • 21、耍蛮: 耍蛮shuǎmán (1) 〈方〉蛮不讲理 英 be rude
  • 22、狮蛮: 宋代重阳节蒸糕上的粉制饰物。亦借指这种蒸糕。 古代武官腰带钩上饰有狮子、蛮王的形象,因以指武官腰带。 指旧时节日赛会扮演的狮子、蛮王。
  • 23、生蛮: 1.古时对南方未入州城定居的少数民族的蔑称。
  • 24、山蛮: 旧指居住在山间的南方某些少数民族。
  • 25、戎蛮: 1.亦作"戎曼"。即蛮氏。古族名。西戎的一支。春秋时分布于今河南颍河上游一带。后为楚所灭。 2.泛指四夷。
  • 拼音mán
  • 注音ㄇㄢˊ
  • 笔划12
  • 繁体
  • 五笔YOJU
  • 五行

基本释义

名词(1) (形声。本义:中国古代对南方各族的泛称。旧时也用以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2) 同本义蛮,南蛮也。——《说文》蛮畿。——《周礼·大司马》蛮服。又,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周礼·职方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尔雅·释地》三百里蛮。——《书·禹贡》蛮荆来威。——《诗·小雅·采芑》蛮夷要服。——《国语·周语》瘴疠浮三蜀,风云暗百蛮。——杜甫《闷》(3) 又如:蛮声哈剌(南方叽哩呱拉的声音);蛮人(指南方人);蛮布(蛮人所织的布);蛮风(指南方蛮地的风;蛮地的风情习俗,引申为粗野的风俗);蛮烟(南方蛮地的瘴烟)(4) 对奴婢的贱称 。如:蛮秫秫(对男子的贱称);蛮童(南方的童仆)形容词粗野,没开化 。如:蛮法(不讲理的样子);蛮话(横蛮的话);蛮气(粗犷悍勇的风气);蛮性子(脾气粗暴);蛮不讲理(横蛮不讲道理)副词〈方〉∶ 很,颇 。如:蛮好;蛮有意思;蛮有趣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