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蛮的词语

  • 51、鱼蛮子: 见“鱼蛮 ”。
  • 52、小蛮腰:旧时用以喻年轻女子纤细灵活的腰肢。
  • 53、乌蛮鬼:即乌鬼。川俗事奉的鬼神名。
  • 54、狮蛮宝带:古代高级武官用的腰带。
  • 55、南蛮子: 对南方人的谑称。
  • 56、吓蛮书: 1.传说李白曾为唐玄宗起草答渤海国可毒书,后世称为"吓蛮书"。 2.泛指恐吓异族的文书。
  • 57、蛮峤:府、县衙门中缉捕盗贼的差役。
  • 58、蛮夷之地: 是指古代的少数民族的通称,蛮夷之地原指南方不开化的少数民族地区。
  • 59、蛮扎实: 形容厉害的人和事,也形容分量足。
  • 60、蛮土: 1.古时指南方少数民族地区。
  • 61、蛮猺: 1.亦作"蛮徭"。 2.旧时对少数民族瑶族的蔑称。
  • 62、蛮利: 1.唐时南诏国对唐人任师保的尊称。
  • 63、蛮里: 1.亦作"蛮俚"。 2.古代少数民族蛮人的别称。
  • 64、蛮酒: 1.南方造的酒。
  • 65、蛮鞾:亦作“蛮靴 ”。舞鞋。多用麂皮制成。
  • 66、蛮纸:蛮方产的纸。
  • 67、蛮娘: 1.指南方青年妇女。
  • 68、蛮强:蛮横倔强。
  • 69、蛮禽: 1.鹧鸪的别名。
  • 70、蛮圻: 1.见"蛮畿"。
  • 71、蛮庭:指南方部族首领之家。
  • 72、蛮僿: 1.粗野闭塞。
  • 73、蛮人:旧称未开化的南方少数民族。
  • 74、蛮手蛮脚: 1.谓动作笨拙生硬。
  • 75、蛮判官:宋代掌管少数民族事务的地方官吏。
  • 拼音mán
  • 注音ㄇㄢˊ
  • 笔划12
  • 繁体
  • 五笔YOJU
  • 五行

基本释义

名词(1) (形声。本义:中国古代对南方各族的泛称。旧时也用以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2) 同本义蛮,南蛮也。——《说文》蛮畿。——《周礼·大司马》蛮服。又,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周礼·职方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尔雅·释地》三百里蛮。——《书·禹贡》蛮荆来威。——《诗·小雅·采芑》蛮夷要服。——《国语·周语》瘴疠浮三蜀,风云暗百蛮。——杜甫《闷》(3) 又如:蛮声哈剌(南方叽哩呱拉的声音);蛮人(指南方人);蛮布(蛮人所织的布);蛮风(指南方蛮地的风;蛮地的风情习俗,引申为粗野的风俗);蛮烟(南方蛮地的瘴烟)(4) 对奴婢的贱称 。如:蛮秫秫(对男子的贱称);蛮童(南方的童仆)形容词粗野,没开化 。如:蛮法(不讲理的样子);蛮话(横蛮的话);蛮气(粗犷悍勇的风气);蛮性子(脾气粗暴);蛮不讲理(横蛮不讲道理)副词〈方〉∶ 很,颇 。如:蛮好;蛮有意思;蛮有趣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