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蛮的词语

  • 101、蛮妆: 1.南方的妆饰。
  • 102、蛮族: 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对境外其他民族的蔑称。主要指欧洲北部的日耳曼人、克尔特人、斯拉夫人等。古代末期、中世纪初期入侵罗马帝国(或东罗马帝国)的“蛮族”主要是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
  • 103、蛮来生作:强做硬干。
  • 104、蛮烟瘴雾:指蛮荒地区的烟雨瘴气。亦指蛮荒地区。
  • 105、蛮溪: 1.指南方的溪流。
  • 106、蛮珍: 1.指南方所产珍贵物品。
  • 107、蛮裔: 1.蛮荒之地。
  • 108、蛮奴: 1.指舞姬;婢仆。 2.对南方落后部族的蔑称。
  • 109、蛮貃: 1.见"蛮貊"。
  • 110、蛮藤:南方所产的藤。可编簟席。
  • 111、蛮僮: 1.亦作"蛮僮"。 2.南方的童仆。
  • 112、蛮樯: 1.指南方船舶。
  • 113、蛮淫: 1.野蛮淫乱。
  • 114、蛮性子: 1.脾气粗暴。
  • 115、蛮鼍: 1.南方少数民族的鼍鼓。
  • 116、蛮公子: 1.对南方少年的戏称。
  • 117、蛮江: 1.指四川青衣江。因自塞外流入乐山境与岷江会合﹐故称。亦泛指南方少数民族聚居地带的江水。
  • 118、蛮作: 1.蛮干。
  • 119、蛮左:即蛮夷。隋唐时语。
  • 120、蛮做: 1.胡作;硬干。
  • 121、蛮劲:(名)勇猛的劲头;只知道凭力气硬干的劲头:干活要找窍门,不能光靠~。
  • 122、蛮布:旧指南方少数民族所织的布。
  • 123、蛮弦: 1.亦作"蛮弦"。 2.指南方少数民族的弦乐器。
  • 124、蛮徭: 1.见"蛮猺"。
  • 125、蛮靴: 1.见"蛮靴"。
  • 拼音mán
  • 注音ㄇㄢˊ
  • 笔划12
  • 繁体
  • 五笔YOJU
  • 五行

基本释义

名词(1) (形声。本义:中国古代对南方各族的泛称。旧时也用以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2) 同本义蛮,南蛮也。——《说文》蛮畿。——《周礼·大司马》蛮服。又,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周礼·职方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尔雅·释地》三百里蛮。——《书·禹贡》蛮荆来威。——《诗·小雅·采芑》蛮夷要服。——《国语·周语》瘴疠浮三蜀,风云暗百蛮。——杜甫《闷》(3) 又如:蛮声哈剌(南方叽哩呱拉的声音);蛮人(指南方人);蛮布(蛮人所织的布);蛮风(指南方蛮地的风;蛮地的风情习俗,引申为粗野的风俗);蛮烟(南方蛮地的瘴烟)(4) 对奴婢的贱称 。如:蛮秫秫(对男子的贱称);蛮童(南方的童仆)形容词粗野,没开化 。如:蛮法(不讲理的样子);蛮话(横蛮的话);蛮气(粗犷悍勇的风气);蛮性子(脾气粗暴);蛮不讲理(横蛮不讲道理)副词〈方〉∶ 很,颇 。如:蛮好;蛮有意思;蛮有趣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