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裹的词语

  • 51、裹筋:指人喋喋不休,唠唠叨叨,纠缠不清。
  • 52、裹粮策马:携带粮食,鞭赶马匹。形容忠义之士踊跃参军的情景。
  • 53、裹藏:  包藏;藏在里面。
  • 54、裹尸还: 裹尸还也指“马革裹尸”,是指牺牲在战场上,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形容英勇杀敌,不怕死在疆场上。
  • 55、裹足取暖: guǒ zǔ qǔ nuǎn,梁章钜《剪灯夜话》,形容家庭困难,比喻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刻苦学习。
  • 56、裹足不进: 东周列国志 【名称】裹足不进【拼音】guǒ zú bù jìn【解释】裹足:包缠住脚。好像脚被缠住了一样,不能前进。形容有所顾虑而止步不敢向前。【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90回:“奈奉阳君妒才嫉能,是以游士裹足而不进,卷口而不言。”【近义词】裹足不前
  • 57、裹餱粮: 谓携带熟食干粮,以备出征或远行。语出《诗·大雅·公刘》:“迺裹餱粮,于橐于囊。”朱熹 集传:“餱,食。粮,糗也。”晋 干宝《晋纪总论》:“至于 公刘 遭 狄 人之乱,去 邰 之 豳,身服厥劳。故其《诗》曰:‘乃裹餱粮,于橐于囊。’‘陟则在巘,復降在原,以处其民。’以至于 太王 为 戎 翟 所逼,而不忍百姓之命,杖策而去之。”清 王昶《郭舟山庙碑》:“裹餱粮兮争先后,妖星吐芒兮昼纬於天。”亦省作“裹餱”、“裹粮”。晋 刘琨《答卢谌》诗:“裹粮携弱,匍匐星奔。”宋 崔伯易《感山赋》:“南方诸山,非復昔时,材不爱而木不蕃,畋不时而兽不滋,迨有千里不毛,裹餱莫支,是天地阴阳昼夜长养,犹不能以充其欲。”元 虞集《橐驼图赞》:“裹餱启行,致祚八百,史臣作雅,稽古允若。”康有为《大同书》辛部:“太平世地地相同,地地平等,不待裹粮远学焉。”
  • 58、裹骽: 1.即裹腿。骽,"腿"的古字。
  • 59、裹头人: 1.见"裹头内人"。
  • 60、裹烧: 1.谓包裹其完体而烧烤。
  • 61、裹角:犹拐角。
  • 62、裹从: 1.胁从。
  • 63、裹鸡: 1.东汉徐稺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及琼卒归葬,稺乃预炙鸡一只,"以一两绵絮渍酒中,暴干以裹鸡",负粮徒步径至琼墓前,以水沾絮使有酒气,陈鸡为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事见《后汉书.徐稺传》。后遂用作吊祭友人的典故。
  • 64、裹合: 1.裹胁纠合。
  • 65、裹帘: 1.裹伤口的带,犹绷带。
  • 66、裹血力战:犹言浴血奋战。
  • 67、裹药:买药。
  • 68、裹鲊帖: 1.晋王羲之《王右军集》卷二:"裹鲊味佳,今致君,所须可示,弗难。"世称《裹鲊帖》。
  • 69、裹鲊: 1.经过腌制并用荷叶包裹而成的便于贮藏的鱼食品。 2.晋王羲之《裹鲊帖》的省称。
  • 70、裹掖:包裹;包围。
  • 71、裹粮坐甲: 1.携带干粮,披甲而坐。形容全副武装,准备迎战。语出《左传.文公十二年》:"十二月戊午,秦军掩晋上军。赵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
  • 72、裹梅花: 1.植物名。木槿的别称。
  • 73、裹革: 1.语出《后汉书.马援传》。谓战死沙场。
  • 74、裹见:谓有罪之臣在武士簇拥下穿靴执笏朝见君主。
  • 75、裹束: 1.裹头束发。 2.包扎。
  • 拼音guǒ
  • 注音ㄍㄨㄛˇ
  • 笔划14
  • 繁体
  • 五笔YJSE
  • 五行

基本释义

动词(1) (形声。从衣,果声。本义:包,缠)(2) 同本义裹,缠也。——《说文》朱三百,裹。——《穆天子传》富之以国裹。——《管子·君臣》。注:“谓财货所苞裹而藏也。”无不裹也。——《吕氏春秋·本生》。注:“犹囊也。”绿叶紫裹。——宋玉《高唐赋》濯颖散裹。——郭璞《江赋》乃取蒙冲头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资治通鉴》伤者手为裹创,死者厚棺殓,酹醊而哭之。——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3) 又如:裹束(包裹束缚);裹足(包裹足部。亦作“果足”:盘缠,盘费);裹革(马革裹尸)(4) 携带吾闻开元中,下天富蕃,号为理平,踵千里者不裹粮。—— 唐· 孙樵《书褒城驿壁》(5) 又如:裹粮策马(携带粮食,鞭赶马匹。形容忠义之士踊跃参军的情景);裹持(包裹挟持,犹携带)(6) 停止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秦· 李斯《谏逐客书》(7) 又如:裹足(形容有所顾虑而止步);裹足不前(缠住脚不前进。形容有所顾虑而止步不敢向前)(8) 包罗;笼罩 。如:裹合(纠合;聚集);裹掖(包围);裹抹(遮掩)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