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言的词语

  • 801、一言已定:一句话说定了,不再更改。比喻说话算数,决不翻悔。
  • 802、夷言: 1.古指黄河流域华夏族以外的各种语言。后亦泛指少数民族或外国的言语。
  • 803、逸言: 1.逸豫之言。一说,过言,失言。 2.散失之言。
  • 804、迻言:犹转称。
  • 805、语言艺术:艺术的一个门类
  • 806、文艺语言: 文学语言
  • 807、艺苑卮言:《艺苑卮言》是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明)王世贞。
  • 808、译言:指翻译工作者。
  • 809、言议: 1.议论﹔言论。
  • 810、议言:论议建言。
  • 811、倚马万言:比喻文章写得快。
  • 812、倚马千言: 倚马千言yǐmǎ-qiānyán (1) 比喻文思敏捷,能很快写好文章 英 be rapid in composary a piece of writing of a thousand words
  • 813、伊索寓言:书名,古代欧洲一种讽刺文学,寓人生哲学于小故事中。
  • 814、谒言: 1.进谏。 2.谒见而有所请求的话。
  • 815、其言也善:意思是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 816、謡言: 谣言yáoyán (1) 英 words bandied from mouth to mouth;common town talk;hearsay;rumor (2) 指没有事实存在而捏造的话 (3) 没有公认的传说 (4) 民间流传的评议时政的歌谣,谚语 例 兄等曾闻得近日小儿谣言否?——《于谦全传》 英 ballad;proverb
  • 817、要而言之:要:简要。指概括地、简单地说。
  • 818、要言:盟约;约定的内容或条款。
  • 819、祅言: 1.怪诞不经的邪说。
  • 820、妖言: 妖言yāoyán (1) 迷惑人的邪恶言论 英 fallacy;heresy
  • 821、訞言: 1.邪说﹔惑乱人心的话。
  • 822、药言: 药言yàoyán (1) 使人改过迁善的话 例 金石药言 英 advice
  • 823、药石之言:  像药物与砭石一样的良言。指规劝人改正过错的话。 参见:药石
  • 824、举谣言: 汉代,朝臣为了解民风民意而搜集民间谣谚等返奏朝廷,谓之:“举谣言”。
  • 825、谣言止于智者: 没有根据的话,传到有头脑的人那里就不能再流传了。形容谣言经不起分析。
  • 拼音yán
  • 注音ㄧㄢˊ
  • 笔划7
  • 繁体
  • 五笔YYYY
  • 五行

基本释义

动词(1)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2) 同本义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说文》志以发言。——《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定言。——《左传·昭公九年》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周语上》言,心声也。——《法言·问神》言,口之利也。——《墨子经》言者所以在意。——《庄子·外物》具言所闻。——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趋机而言。——《后汉书·列女传》言于李??。——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言讫不见。——明· 魏禧《大铁椎传》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 又如:言绝(言罢;说完);言言(直言);言不尽意(言语无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达出来);言戏(说话轻浮不庄重);言人人殊(人各一词,所言各异);言笑自若(谈笑自得的样子);言之无文(说话没有文采条理);言方行圆(即言行不一);言信(说到做到的信用);言爽(说话不守信用);言不顾行(言行不一);言欢(说笑)(4) 议论,谈论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5) 又如:言路(谏官的职务);言事(在君主时代,臣民与天子、国君议论政事);言文(谈论文辞);言默(议论和沉默);言状(所述情状)(6) 记载雁荡山…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宋· 沈括《梦溪笔谈》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宋· 苏轼《石钟山记》(7) 又如:言行录(录记叙述一人或多人的嘉言美行的书)(8) 问臣意言王曰:“才人女子竖何能?”——《史记》。 王引之述闻:“言王,问王也。”(9) 又如:言问(讯问)(10) 告知;告诉其顺之,然后言其丧筭。——《礼记》。郑玄注:“言,语也。”(11) 又如:言讽(用委婉的语言示告)(12) 陈述;叙述臣愿悉言听闻,唯大王裁其罪。——《韩非子》(13) 又如:言功(陈述功绩)(14) 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意思是”《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孟子》(15) 说明言其利害(说明合从的好处和不合从的害处。其,指示代词,代合从,它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名词(1) 话,言语,口语。又特指怨言、谤言父母之言。——《诗·郑风·将仲子》又诸兄之言。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国语·周语上》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唐· 白居易《琵琶行》序王如其言。—— 晋· 干宝《搜神记》未尝有言。——明· 刘基《卖柑者言》思其言。是何言。——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2) 又如:言能践行(说到做到);言语高低(指说话没分寸,冲撞别人);言差语错(言语冲撞或口舌之争);言言善果(多说劝人行善的话,必有好处);言同勒石(喻指说的话深刻而珍贵,如同刻石);言词(用语言表达的词汇或词句);言不尽意(言语无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达出来);言不愿行(言语和行为不相符合);言语妙天下(言语精妙,天下没有人比得上);言听谋决(说的话听从照办);言废(说的话不被采纳);言简义丰(语言简练,含意丰富);言与心违(言语与心意相违背);言智(言语的才智);言无伦次(言语杂乱无章)(3) 言论;见解;意见如何昊天?辟言不信。——《诗·小雅·雨无止》言无二贵,法无两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4) 又如:言扬行举(根据德行和声名来选择人才);言金(珍贵的言论);言之成理(言论能自成系统而有文理);言中无物(言论空洞而无实际内容)(5) 言辞;辞令;辞章无乃非盟载之言,以阙君德;而执事不利焉。——《左传》(6) 又如:言外(言辞本身以外的意思);言使(使者。使者主要在传达言辞,故称言使);言泉(言辞滔滔不绝,如泉水般涌出。比喻口辩敏捷,言语通畅);言多必失(言辞过多,必定发生差错)(7) 政令;号令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国语·周语》。韦昭注:“言,号令也。”(8) 又如:言语(命令;指示);言文(法律条文);言文刻深(法律条文严峻刻薄);言出法随(命令一下达,就依法考核、赏罚)(9) 誓言;盟辞;约言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楚辞》史载笔,士载言。——《礼记》。郑玄注:“言,谓会同盟要之辞。”(10) 又如:言约(口头言语为约定);言瑞(信言)(11) 建议;主意;计策我言为服,勿以为笑。——《诗·大雅》(12) 又如:言责(进言的职责)(13) 学说;主张“杨朱、 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 杨则归 墨。”——《孟子》(14) 言语或文章中的字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唐· 白居易《琵琶行》序(15) 又如:五言诗;七言诗(16) 口语或文章中的句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史记》(17) 又如:一言为定;片言九鼎(18) 著作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汉· 贾谊《过秦论》(19) 又如:言对(文体的一种)(20) 姓助词无义,用于句中或句首,作语气助词静言思之。——《诗·邶风·柏舟》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左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