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讳的词语
- 101、毫不避讳: 丝毫不回避,忌讳地做某事。
- 102、毫不讳言:讳言:有顾虑,不愿把真实情况说出来。丝毫也没有隐讳不说的。
- 103、官讳: 1.旧时指尊长的名字。 2.正式的名字。
- 104、供认不讳:意思是坦白地承认自己所犯的罪行,不隐藏不避讳。
- 105、公讳:谓避君王之讳。与'私讳'相对。
- 106、讳饰格:修辞格的一种。说话时遇到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不直说这种事物﹐而用其它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这种修辞手法叫做讳饰。
- 107、奉讳: 1.谓居丧。《礼记.曲礼上》:"卒哭乃讳。"陈澔集说:"凡卒哭之前﹐犹用事生之礼﹐故卒哭乃讳其名。"盖父母没﹐孝子不忍言亲之名﹐故讳之。后人因称居丧为"奉讳"。 2.旧称帝王死后举丧。
- 108、犯讳: 犯讳fànhuì (1) 旧时指不避尊亲或上级的名讳 英 speak blantly (2) 触犯忌讳或应该避讳的东西 英 violate a taboo;offend sb.'s sensitivity
- 109、抵讳:隐瞒;抵赖。
- 110、转喉触讳:谓一说话或一写文章就触犯忌讳。
- 111、触讳: 1.触犯讳忌。
- 112、斥讳: 1.不避忌讳﹐直接指陈。
- 113、吃食讳食:比喻做了某事却不肯承认做过这件事。
- 114、惭讳:羞惭隐瞒。
- 115、讳避: 1.亦作"讳辟"。 2.隐匿回避。
- 116、避讳:[ bì huì ] :(动)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 [ bì hui ] :回避,忌讳。
- 117、讳蔽:隐瞒掩盖。
- 118、襃讳: 1.亦作"褒讳"。 2.扬善隐恶。
- 拼音huì
- 注音ㄏㄨㄟˋ
- 笔划6
- 繁体諱
- 五笔YFNH
- 五行水
基本释义
动词(1) (形声。从言,韦声。本义:避忌。有顾忌而躲开某些事或不说某些话)(2) 同本义讳,誋也。——《说文》讳,避也。——《广雅·释诂三》卒哭乃讳。——《礼记·曲礼》舍故而讳新。——《礼记·檀弓》昭王之忌讳。——《周礼·小史》讳名不讳姓。——《孟子·尽心下》《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公羊传·闵公元年》(3) 又如:直言不讳;讳名(对尊长避免说写其名,表示尊敬的心意);讳恶(先王的名讳与国家的凶恶);讳亡(忌言亡国)(4) 隐;隐蔽恐犯忌而干讳。——《楚辞·谬谏》。注:“所隐为讳。”(5) 又如:讳疾(隐瞒缺失);讳匿(隐匿;藏匿);讳过(隐瞒过错或失误);讳恶不悛(隐恶不改悔)(6) 畏,怕击断无讳。——《史记·范蔡传》不讳强大。——《战国策·秦策》。注:“犹辟也。”(7) 死的婉辞 。如:讳所(死难之地);讳日(死亡之日);讳问(死讯)名词(1) 忌讳的事情有公讳。——《礼记·玉藻》入门而问讳。——《礼记·曲礼上》(2) 又如:犯讳(3) 旧时指死去的帝王或尊长的名字汉讳 武帝名“ 彻”为通。—— 韩愈《讳辩》子厚讳 宗元。——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查看更多]
H开头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