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识的词语

  • 1、成本意识:节约成本与控制成本的观念,是“节省成本的观念,并了解成本管理的执行结果。
  • 2、识句义: 云:识句义者:谓总了别色等境事,故名为识。即于色等六种境中,由眼等根,伴助而起现在作用,唯总分别色等境事,说名为识。
  • 3、知识工资: 按照职工掌握的与工作有关的知识和技术来确定其工资的一种工资制度,又称“知识报酬”。
  • 4、无意识论:无意识并不是心理学所特有的概念,而是为哲学、精神病学、心理病理学、法学、文艺、历史学等学科所共有。
  • 5、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zhīshifènzi (1) 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工作的人,例如从事文学和艺术工作的人 英 intellectual
  • 6、鼻识界: 鼻识界(梵语:ghra^n!a-vijn~a^na)是佛教十八界中的其中一界。
  • 7、识牛:佛学术语,譬喻,即以身比喻车,以识比喻牛。
  • 8、识界:霹雳布袋戏虚拟组织识界,简而言之便是由人的意识所凝聚而成的一个虚幻世界,包含恶思、善念、欲望、怒意、各种妄想思考、心之所想,以及人心深层的意识等,不属天、不属地、不入三界、不入轮回。
  • 9、民族意识: 民族意识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民族特征之一。亦称“民族性格”。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
  • 10、海洋意识: 是。
  • 11、思想意识:人将大脑存储的知识作用于思考生命存在的各种感受的活动。
  • 12、信息意识:研究信息的计量以及信息的发送、传递、变换、储存和接收的科学。参见“[[信息]]”。
  • 13、危机意识: 对紧急或困难关头的感知及应变能力。
  • 14、用户标识: 因特网上用户登录时用于识别用户身份的名字。通常是用户电子邮件地址的第一部分或在因特网上用户使用的绰号,也就是用户的入网帐号。
  • 15、识身:有二:1.具有精神作用之身体,即身与心。本事经卷五:‘由此定故,于有识身,及外一切所缘相中,善伏善断。
  • 16、主观意识:无意识 wúyìshi 出于不知不觉的,没有留意到的无意识的偏见
  • 17、语音意识:个体对口语中声音结构的意识运用
  • 18、与君初相识: 《与君初相识》是由朱锐斌、古志威、蓝志伟执导,迪丽热巴、任嘉伦领衔主演,肖顺尧、郭晓婷、范桢、此沙、王子腾、王东主演,海一天、胡意旋特别出演,童蕾友情出演的古装神话剧 。
  • 19、受想行识:受想行识是一个佛教用语,“五蕴皆空”中“五蕴”中除了“色蕴”之后的四蕴。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20、大善知识:大有德之善知识。即教人远离诸恶,奉行诸善之善友。
  • 21、公共知识:公共知识是指一个群体的每个人不仅知道这个事实,而且每个人知道该群体的其他人知道这个事实,并且其他人也知道其他的每个人都知道这个事实……这涉及一个无穷的知道过程。
  • 22、知识体系: 把一些零碎的,分散的相对独立的知识概念或观点加以整合,使之形成具有一定联系的知识系统。
  • 23、不识自家:也称顾履识家。形容极度愚昧,不会灵活转化的人。
  • 24、知识经济:对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主要是通过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和“生产———消费———再循环”的模式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 25、不识大局:不认清当前的形势。
  • 拼音shí,zhì
  • 注音ㄕˊ,ㄓˋ
  • 笔划7
  • 繁体
  • 五笔YKWY
  • 五行

基本释义

shí动词(1) (形声。从言。戠(zhí)声。善于言谈,表示有知识,故从言。本义:知道;懂得)(2) 同本义識,知也。——《说文》君子是识。——《诗·大雅·瞻卬》。笺:“知也。”壹宥曰不识。——《周礼·司刺》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陶潜《桃花源诗》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孙子·谋攻》不识有诸?——《孟子·梁惠王上》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左传·成公二年》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清· 袁枚《祭妹文》(3) 又如:识味(知味);识空便(知趣;识相);识道(知圣道);识义(知义理)(4) 认识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孟子·告子上》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王安石《伤仲永》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 高适《别董大》(5) 又如:识路(认识道路);相识(彼此认识);识丁(认识字);识认(认识)(6) 赏识林识拔同郡 王经于民户之中,卒为民士。—— 陈寿《三国志》(7) 又如:识鉴(赏识鉴别);识举(赏识并举用);识遇(赏识知遇)(8) 感觉;识别;辨别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乐府诗集·陌上桑》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9) 又如:识宝太师(受贿的贪官);识主(识货的买主);识真(识别真相);识理(辨认和理解)名词(1) 见识;知识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苏轼《贾谊论》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清· 刘开《问说》识者固知元政紊驰而变兴自下之渐矣。——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2) 又如:常识;才识(才能和见识);胆识;才益多者其识远;识略(见识与谋略);识面(世面);识野(个人一瞬间在内心中意识所及的范围或所能觉知之意念的范围);识断(具有见识,并能判断);识远(见识远大)(3) 佛教用语。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 。如:识神(心识,心灵)(4) 相知的朋友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唐· 刘禹锡《元日感怀》(5) 思想或意识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 颜延年《五君咏》(6) 又如:识想(思想;意念)(7) 姓副词(1) 通“适”。刚才识见不谷而趋。(刚才看见我却很快躲开了。)——《左传·成公十六年》(2) 另见zhìzhì名词(1) 旗帜。后作“帜”京师闻青徐贼众数十万人,讫无文号旌旗表识,咸怪异之。——《汉书·王莽传下》(2) 古代钟鼎上凸出的文字广西土中铜鼓…周围款识,其圆纹为古钱,其方文如织簟。——《岭外代答》(3) 通“帜”。标记以龙熊鸟雀为识。——《宝刀赋序》(4) 又如:标识(标志)动词(1) 加上标记。后作“志”识以柳枝,命本部涉济。——《金史》(2) 又如:识别(加上标记使有区别)(3) 通“志”。记住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默而识之。——《论语·述而》文镂无款哀。——《史记·孝武纪》以计识其人众畜牧。——《汉书·匈奴传上》。师古曰:“识亦记也。”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论语·子张》(4) 又如:识念(记忆);博闻强识(5) 另见shí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