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词的词语

  • 551、代词: 代词dàicí (1) 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词。如:我、他们、自己、人家、谁、怎样、多少、那里、这儿、这么些 英 pronoun
  • 552、呆词:谓不近情理的话。
  • 553、大张其词:张:宣扬。大肆宣扬某种说法。
  • 554、大风词:即《大风歌》。
  • 555、大晟词:为宋徽宗崇宁中创立大晟府﹐制作新乐名曰《大晟乐》。
  • 556、大放厥词:原指极力铺陈辞藻,现指大发谬论(多含贬义)。
  • 557、答词: 答词dácí (1) 表示感谢或回答在场人的致辞 例 在会议开始致答词 英 thank-you speech or answering speech
  • 558、措词:1.选择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意见。2.说话,表示意见。
  • 559、麤词: 粗浅的文词。
  • 560、粗词:粗浅的文词。
  • 561、春词: 有关男女恋情的书信或文辞。旧题宋·尤袤《全唐诗话•莺莺》:“莺莺姓崔氏,有张生者,托其婢红娘以春词二篇诱之。” 春天的歌。
  • 562、传闻异词:传闻:原指久远的事,后为听到的传说。异辞:言辞不同。原指记录年代远近不同的事情,措辞各有所不同。后指辗转相传的事说法不一致。
  • 563、出言吐词: 见“出言吐气 ”。
  • 564、仇词:告发仇人的状纸。
  • 565、搊弹词:宋﹑金﹑元说唱艺术的一种。即诸宫调。
  • 566、长词: 1.同"长辞"。
  • 567、单音词: 单音词dānyīncí (1) 只有一个音节的词,如:纸、草、皮、狗儿( gǒur) 英 monosyllabic word (2) 、字、热等
  • 568、不词: 同“不辞”。
  • 569、不实之词: 不实之词bùshízhīcí (1) 浮夸的言辞 例 先生,那一段话并非是空洞浮夸不实之词 英 unfounded charges
  • 570、不能赞一词: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形容文章非常完美。
  • 571、边词:指反映边地生活风情的诗歌作品。唐张敬忠﹑明徐渭都有《边词》。
  • 572、拜词: 1.见"拜辞"。
  • 573、白纻词:乐府吴舞曲名。
  • 574、白苎词:即《白纻歌》。
  • 575、欸乃词:指樵歌。
  • 拼音
  • 注音ㄘˊ
  • 笔划7
  • 繁体
  • 五笔YNGK
  • 五行

基本释义

名词(1) (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2) 同本义词,意内而言外也。——《说文》词色甚强。——《世说新语·轻诋》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杜甫《石壕吏》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宗臣《报刘一丈书》(3) 又如:名词;动词;形容词;词色(声色);词锋(犀利的文笔,好像刀剑的锋芒);词不达意(4) 诗文中的词语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5) 又如:词科(文词科场;科举考场);词场(文坛、文苑、文辞荟萃的地方;文词科试的场所);词翰(词章);词章(文辞的通称。后用以专称诗赋文章而言)(6) 状纸;诉讼次日,一乘轿子抬到县门口,正值知县坐早堂,就喊了冤,知县叫补进词来。——《儒林外史》(7) 又如:词状(状词;诉状);词因(原因,情由。多指供词,讼状所陈述的内容);词讼(同辞讼。诉讼)(8)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 。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动词说,告诉其词于宾曰。——《礼记·曾子问》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