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词的词语

  • 176、词缀: 词缀cízhuì (1) 构词成分之一,附属于词根或短语之前、之后或插在词或词根中,表示某种附加意义,或用以产生一个派生词 英 affix
  • 177、行词告状: 无名氏《延安府》第一折
  • 178、状词: 犹状子。
  • 179、醉妆词:词牌名。前蜀后主王衍创此调。一段,六句,二十二字,三仄韵。
  • 180、庄词:正言直论。与轻浮﹑戏谑之语相反。
  • 181、撰词: 1.亦作"撰词"。 2.撰写文词。
  • 182、专有名词: 专有名词zhuānyǒu míngcí (1) 标示一个特定的人或物的名词,不带限定性修饰语,在英语中通常要大写字头——亦称专名 英 proper noun
  • 183、铸词: 1.亦作"铸辞"。 2.锤炼文辞。语本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虽取镕经意﹐亦自铸伟辞。" 3.铸于金属器物上的文字。与"刻辞"相对而言。
  • 184、祝词: 祝词zhùcí (1) 祭祀时祝祷之语或文辞;喜庆活动中祝颂的言词 例 圣诞老人祝词 英 congratulatory speech
  • 185、形诸词色: 在言语神情上都表现出来。
  • 186、衆口一词: 形容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
  • 187、众口一词: 众口一词zhòngkǒu-yīcí (1) 形容大家说的话完全相同 英 with one voice
  • 188、致词: 致词zhì cí (1) 在仪式上讲表示勉励、感谢、祝贺、哀悼等的话 英 adress;speak;talk;make(或deliver)a speech
  • 189、不置一词: 指不加以表扬或批评。
  • 190、置词: 1.亦作"置词"。 2.措词。 3.指申辩。 4.指修辞技巧。
  • 191、支吾其词: 支吾其词zhīwu-qící (1) 说话可疑或躲躲闪闪 英 prevaricate
  • 192、枝词蔓语: 谓繁冗芜杂的言辞。 亦作:枝辞蔓语
  • 193、枝词蔓说: 谓繁冗芜杂的言论。
  • 194、枝词: 见“枝辞 ”。
  • 195、卮词: 1.亦作"卮词"。 2.谓随和人意,无主见之辞。
  • 196、巵词:亦作“ 巵词 ”。谓随和人意,无主见之辞。 清戴名世 《丁丑房书序》:“无用之巵词,不切之陈言,无所得入乎其间。” 清梁章鉅 《北东园日记诗》:“一纸巵词何足算,三年五度遣 杨枝 。”
  • 197、执词:犹立论。
  • 198、片词只词:犹片言只字。少量的文字。
  • 199、片语只词:犹片言只字。少量的文字。
  • 200、证词: 证词zhèngcí (1) 当事人以外的第三者作证时的言词 英 testimony;attestation
  • 拼音
  • 注音ㄘˊ
  • 笔划7
  • 繁体
  • 五笔YNGK
  • 五行

基本释义

名词(1) (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2) 同本义词,意内而言外也。——《说文》词色甚强。——《世说新语·轻诋》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杜甫《石壕吏》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宗臣《报刘一丈书》(3) 又如:名词;动词;形容词;词色(声色);词锋(犀利的文笔,好像刀剑的锋芒);词不达意(4) 诗文中的词语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5) 又如:词科(文词科场;科举考场);词场(文坛、文苑、文辞荟萃的地方;文词科试的场所);词翰(词章);词章(文辞的通称。后用以专称诗赋文章而言)(6) 状纸;诉讼次日,一乘轿子抬到县门口,正值知县坐早堂,就喊了冤,知县叫补进词来。——《儒林外史》(7) 又如:词状(状词;诉状);词因(原因,情由。多指供词,讼状所陈述的内容);词讼(同辞讼。诉讼)(8)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 。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动词说,告诉其词于宾曰。——《礼记·曾子问》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