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贫的词语

  • 301、甘贫守分:甘贫:甘愿贫困。守分:保守本分,不思非分之想,不作非分之事。甘受贫困,遵守本分。
  • 302、甘贫:安于贫穷。
  • 303、甘贫乐道:甘贫:情愿受贫困;乐道:乐于守道。表示享受真理之乐,不在乎物质生活的贫苦。
  • 304、贫腐: 1.贫乏陈腐。
  • 305、扶弱济贫:搀着老人,扶着体弱者。亦作“携老扶幼”、“携老挈幼”。
  • 306、扶贫济困:接济贫穷的人和没有依靠的人。亦作“振穷恤寡”、“振穷恤贫”。
  • 307、扶危济贫: 扶危济贫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扶助处境危急的人,救济生活贫穷的人,近义词有扶危济困、扶危济急。
  • 308、扶贫: 扶贫fúpín (1) 扶持贫困的农村、农户发展生产 英 support the poor
  • 309、贫妇:贫穷的妇人。
  • 310、嫌贫爱富:嫌弃贫穷,喜爱富有。指对人的好恶、取舍只以其贫富为准。多用于女子婚嫁时的一种标准。
  • 311、七贫八富: 1.亦作"七贫八富"。 2.形容贫富变化无常。
  • 312、七贫七富: 1.亦作"七贫八富"。 2.形容贫富变化无常。
  • 313、劫富济贫: 劫富济贫jiéfù-jìpín (1) 旧指一些有正义感的强盗劫取富家的财物分发给贫苦人 英 rob the wealthy to aid the needy
  • 314、卖富差贫:谓对于富人,得钱便予以免除差役;对于穷人,便任意征派劳役。
  • 315、打富济贫: 打富济贫dǎfù-jìpín (1) 打劫富豪,财主的财物,救济贫困的人 例 (李自成)在商洛山中打富济贫,笼络人心,故山中军事机密不易探明。——姚雪垠《李自成》 英 crack down the rich and distribute their wealth among the poor
  • 316、贫非病:孔子弟子原宪居鲁而贫,子贡轩车大马而见之。"原宪华冠縰履,杖藜而应门。子贡曰:'嘻!先生何病?'原宪应之曰:'宪闻之: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今宪贫也,非病也。'子贡逡巡而有愧色。"见《庄子.让王》。后因以"贫非病"作安贫乐道之典。
  • 317、访贫问苦: 访贫问苦fǎngpín-wènkǔ (1) 有目的地去贫苦户家里访问,了解他们的生活疾苦和对工作的意见等 英 inquire of the poor about their past sufferings
  • 318、返贫:  返回到原来的贫困状态。
  • 319、贫凡: 1.贫穷凡庸。
  • 320、思维贫乏:指联想数量减少,概念与词汇贫乏。
  • 321、赈贫济乏:赈:救济。救济和帮助穷困的人。
  • 322、振贫济乏:接济贫穷的人和没有依靠的人。亦作“振穷恤寡”、“振穷恤贫”。
  • 323、贫乏: 贫乏pínfá (1) 贫穷,穷困;枯竭 例 贫乏不能自存。——《战国策·齐策》 例 资源贫乏 例 生活经验贫乏 例 贫乏的想象力 英 poor;short;lacking
  • 324、贫饿:1.指贫穷而饥饿的人。 2.贫穷而饥饿。
  • 325、贫嘴饿舌:说话油滑刻薄,絮叨噜苏。
  • 拼音pín
  • 注音ㄆㄧㄣˊ
  • 笔划8
  • 繁体
  • 五笔WVMU
  • 五行

基本释义

形容词(1) (会意兼形声。从贝从分,分亦声。“贝”是古货币,一个“贝”还要分开,表示贫困。本义:缺少财物,贫困。与“富”相对)(2) 同本义贫,财分少也。——《说文》无财谓之贫。——《庄子·让王》贫者,士之常也。——《说苑·杂言》分贫振穷。——《左传·昭公十四年》。疏:“贫、穷相类。细言,穷困于贫。”贫而无谄。——《论语》强本而节用,则天下不能贫。——《荀子·天论》楚人贫居。—— 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3) 又如:贫难(贫苦,困难);贫胎(骂人的话。穷鬼);贫窭(贫苦);贫贱之交(贫困患难中结交的朋友);贫户(贫穷人家);贫交(贫贱者相交友);贫巷(贫民居住的地方);贫病(又穷又病);贫汉(贫穷的男子)(4) 引申为缺少,不足富于万篇,而贫于一字。——刘勰《文心雕龙·练字》(5) 又如:贫阙(不足,短缺);贫薄(浅陋,短浅);贫腐(贫乏陈腐);贫微(贫乏微薄);贫寒(贫乏单薄);贫空(谓空无所有);贫辛(贫乏艰涩)(6) 絮叨可厌 。如:他的嘴真贫;贫嘴恶舌(话多而尖刻);贫嘴贱舌(形容人说话轻薄);贫嘴饿舌(形容人话多令人讨厌)(7) 僧道、尼姑自谦之称 。如:贫僧;贫尼(尼姑对自己的谦称);贫家(谦称自己的家)动词(1) 使贫穷 。如:贫人(使人贫穷);贫心(使心纯清。谓不以外物累其心);贫化(在采出的矿石中,有用矿物含量比在矿体中含量低,叫做“贫化”)(2) 以为贫穷夫人贫之,竟不商女。——《聊斋志异》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