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部的词语

  • 376、部送:指押送囚犯﹑官物﹑畜产等。
  • 377、部吏: 1.古时城中小吏,约相当于里正。 2.古代各郡的属吏。泛指地方官。 3.中央各部的办事小吏。
  • 378、部费:清时官员任实缺时,向吏部人员贿赂的运动款项。
  • 379、部咨:部颁的公文。
  • 380、部众:指部下兵众;部族兵众。指部族的人众。
  • 381、部照:旧时中央各部发给的凭证。
  • 382、部议:旧时指中央各部内的决定。
  • 383、部押: 1.督率。
  • 384、部元:唐武后时考选才女,先经礼部考试,录取后,再参与殿试。礼部考试录取的第一名为部元。
  • 385、部引:指挽郎。
  • 386、部秩:部帙。
  • 387、部豪:部落酋长。
  • 388、部堂:清代各部尚书﹑侍郎之称。各省总督例兼兵部尚书衔者,也称部堂。
  • 389、部索:部署搜索罪人。
  • 390、部试:旧时指礼部举办的考试。
  • 391、部次:类别次序。
  • 392、部长会议:某些国家的国家权力最高执行机关。相当于我国的国务院。
  • 393、部将: 部将bùjiàng (1) 古代指部下将领 英 inferior officer
  • 394、部汇: 1.分门别类;部类。 2.犹部首。
  • 395、部卒:士兵。
  • 396、部帙: 1.书籍的部次卷帙。 2.篇幅;卷册。 3.指书籍。
  • 397、部聚:谓部勒聚集军队。
  • 398、部单:户部发给各所的凭单。
  • 399、部民: 统属下的人民;邑民。
  • 400、部位:(名)位置(多用于人的身体):发音~|消化道~。
  • 拼音
  • 注音ㄅㄨˋ
  • 笔划10
  • 繁体
  • 五笔UKBH
  • 五行

基本释义

名词(1) (形声。从邑,(fǒu)声。从“邑”表示与行政区域有关。本义:古汉地名。约在今甘肃省天水、清水、秦安、两当、礼县、徽县一带)(2) 同本义部,天水狄部。——《说文》(3) 古代军事编制单位,后泛指部队,军队瑜为前部大督。——《三国志·周瑜传》(4) 又如:部阵(队伍);部校(部队;泛称武官);部将(部下的武官;军中偏将)(5) 中央行政官署。有时也称一般衙署、地方行政官署还部白府君。——《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6) 又如:部费(向吏部行贿以便批准任职所用的钱);部尺(由工部制造的标准尺);部曹(旧指京师各部司官);部堂(清代各部尚书、侍郎称部堂。又各省总督多带兵部尚书衔者,也叫部堂);国防部;外交部;财政部(7) 地区。古代监察或行政区域名河东二十八县,分为两部。——《汉书·尹翁归传》(8) 部落曾祖莫护跋, 魏初率其诸部入居 辽西。——《晋书》(9) 分类,门类名属教坊第一部。——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10) 又如:部索(分部搜索);部居(分门别类的排列);古籍分经、史子、集四部(11) 部分 。如:上部;南部(12) 单位 。如:编辑部;批发部(13) 军队领导机构 。如: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师部动词(1) 统率汉王部五诸侯兵。——《史记·项羽本纪》(2) 又如:部人(被统率的人);部握(统管,掌握);部率(统率)(3) 安排,布置部署诸将。——《汉书·高帝纪》。注:“分部而署置。”(4) 又如:部索(部署搜索罪人)(5) 管辖 。如:部县(所辖之县,属县);部领(统辖率领);部事(所属的事情)量词(1) 用于书籍、机器、电影等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2) 又如:一部书,两部机器,三部电影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