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陵的词语

  • 76、于陵子终: 於陵子仲之字。
  • 77、于陵子: 即於陵子仲。
  • 78、于陵子仲: 1.战国时隐逸之士。或谓即陈仲子。
  • 79、五陵英少: 同“五陵年少”。
  • 80、堙陵:犹废置,败落。
  • 81、夷陵: 夷陵Yílíng (1) 楚先王的坆墓,在今湖北宜昌县东 例 再战而烧夷陵。——《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英 the Yi Mausoleum
  • 82、清王爷陵: 就是这里有陵墓,可以明显看见陵墓的风水特征,华北燕山山脉,波澜起伏,到这里突然转了一个弯,山口断来了,山脉不再相连。
  • 83、谒陵: 谒陵yèlíng (1) 到陵墓前拜谒;瞻仰陵墓 英 pay homage at sb's mausoleum
  • 84、尧陵:帝尧陵墓。在今山西省临汾县东北七十公里郭村西隅涝河北侧。陵前有祠,传为唐初所建。自元历清,多次重修,至今完好。按,古籍多载尧陵在山东菏泽与濮县今属河南省 交界处。因河水泛滥,今遗迹无存。依古史'尧都平阳'之说,陵墓宜在山西。参阅《史记.五帝本纪》﹑《水经注.河水四》﹑《嘉庆重修一统志.平阳府》。
  • 85、延陵子: 指春秋时吴公子季札。相传吴王·寿梦有四子:诸樊(或称谒)、余祭、余眛(一作夷昧)、季札。
  • 86、延陵: 古邑名。 借指季札。 指汉成帝。 汉成帝陵。 复姓。
  • 87、严陵: 即严光。 即严陵濑。
  • 88、巡陵:谓天子参谒祖陵。
  • 89、徐陵:是古地名,现在是江苏镇江。
  • 90、安陵姓: 安陵姓源于姬姓。
  • 91、胁陵:胁迫欺凌。
  • 92、明孝陵: 明太祖(朱元璋)墓。在南京市·紫金山(即钟山)南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陵前有石人、石兽群、神功圣德碑等。参见“孝陵 ”。
  • 93、孝陵: 1.明太祖陵,在今南京市东北锺山南面。明初置卫守护,故其地名孝陵卫。 2.借指明太祖朱元璋。 3.清世祖陵,在今河北省遵化县昌瑞山主峰南麓。
  • 94、崤陵: 1.即崤山。
  • 95、襄陵:1.水势浩大,漫过山陵。 2.晋襄公陵墓。
  • 96、湘陵妃子:即湘妃。
  • 97、显陵: 1.五代晋高祖陵。在今河南省宜阳县西北。 2.辽世宗陵。在今辽宁省北镇县医巫闾山。 3.明兴献皇帝陵。在今湖北省钟祥市东。
  • 98、献陵: 明代仁宗皇帝陵墓。十三陵之一。参见“十三陵 ”。
  • 99、夏水襄陵: 夏天江水漫上山陵。
  • 100、西陵峡: 即巴峡。
  • 拼音líng
  • 注音ㄌㄧㄥˊ
  • 笔划10
  • 繁体
  • 五笔BFWT
  • 五行

基本释义

名词(1) (形声。从阜(fù),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夌(líng)声。本义:大土山)(2) 同本义陵,大阜也。——《说文》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小雅·天保》殽有二陵焉。——《左传·僖公三十二年》陵阜陆墐。——《国语·齐语》鸿渐于陵。——《易·渐卦》古陵蔚起。——《聊斋志异·促织》(3) 又循陵而走。(4) 又如:陵谷(山岭和深谷);陵谷变迁(高山深谷变换位置。比喻世事变化);陵丘(后高前低平的大丘);陵居(居住在高陵地区);陵隰(山陵和低湿之地);陵阿(山陵);陵衍(高而广的丘陵地)(5) 引申指帝王陵墓乐游原上望昭陵。——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聊斋志异·促织》举一滴可包陵谷。——唐· 李朝威《柳毅传》(6) 又如:其南陵,其北陵;陵屋(帝王墓地的建筑);陵田(陵墓旁的田地);陵表(墓碑;墓表);陵户(看守帝王陵墓的人);陵寝;陵庙(7) 山,山头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孙子·军争》山无陵,江水为竭。——《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一》(8) 姓。如:陵尹(复姓)动词(1) 升,登陵重巘。——张衡《西京赋》(2) 又如:陵云(升上云霄。比喻超尘绝俗或神仙的境界);陵霄(升上云霄。比喻志气高远。通凌云)(3) 超越,逾越陵水经地。——《史记·秦始皇本纪》(4) 又如:陵忽(超越;欺侮);陵架(超越其上);陵越(超越。也作凌越);凌迈(超越)(5) 欺侮;欺压在上位,不陵下。——《礼记》为巡缴所陵。——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见陵之耻。——《战国策·燕策》修成子仲骄恣陵折,吏民皆患苦之。——《加急记·外戚世家》(6) 又如:陵折(欺压,折辱);陵虐(欺侮虐待。也作凌虐);陵侮(欺侮)(7) 日渐衰微帝王之道,日以陵夷。——《汉书·成帝纪》(8) 又如:陵夷(渐次衰颓。同陵迟);陵弛(渐次衰颓、废弛)(9) 凌驾(宁成)好气,为人小吏,必陵其长吏。——《史记·酷吏列传》(10) 又如:凌架(凌驾);陵跨(跨越;凌驾)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