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题的词语

  • 226、谦题:敬称他人对自己所下的品评。
  • 227、前题: 1.以前已读的书卷。 2.谓诗题同前一首。如清蒋景祁《瑶华集》载有顾有年的《前题》诗,意即诗题与前首周积贤的《春闺》相同。
  • 228、七桥问题:著名古典数学问题之一。在哥尼斯堡的一个公园里,有七座桥将普雷格尔河中两个岛及岛与河岸连接起来(如图)。问是否可能从这四块陆地中任一块出发,恰好通过每座桥一次,再回到起点?欧勒于1736年研究并解决了此问题,他把问题归结为如下右图的“一笔画”问题,证明上述走法是不可能的。
  • 229、破题儿: 比喻事情的开端或第一次。
  • 230、破题: 破题pòtí (1) 唐宋时应举诗赋和经义的起首处,须用几句话点破标题要义。八股文的第一股,用一两句话说破文题的要义 英 interpret the theme
  • 231、题评:品评。
  • 232、品头题足: 1.亦作"品头论足"。 2.指无聊的人随意议论妇女的容貌体态。 3.现亦比喻在小节上一味挑剔。
  • 233、品题: 品题pǐntí (1) 评论人物,定其高下 英 appraise
  • 234、篇题:篇章的标题。
  • 235、偏题: 偏题piāntí (1) 冷僻的考题 英 a catch question
  • 236、跑题: 跑题pǎotí (1) 指说话,文章,事情离开了主题、正题 例 这篇文章并没有跑题 英 off the subject
  • 237、谈判议题:谈判中的重大问题
  • 238、题牌:匾额;招牌。
  • 239、题派:谓奏请委派司事。
  • 240、奇葩题: 就是小学作业中出现的一些另类题目,被一些家长传上网络后,因为多数成人无法解答,引发网友争相的破解兴趣,并提出一些质疑。奇葩题,似乎并非“神”一样难见,不仅小学生会遭遇到,而且高校自主招生也会出现。奇葩题,多少有启发学生的思维的意思。
  • 241、偶题:偶然而题。多见于旧诗题,如唐杜甫有《偶题》诗,宋陆游有《晨起偶题》诗等。
  • 242、题念: 1.犹提念。多用于怀念死者。
  • 243、拈题分韵:旧时文人集会作诗的一种方式,拈题是各人自认或拈阄定题目,分韵是在限定的韵部中自认或拈定诗韵。
  • 244、拟题: 1.应试举子揣度命题。 2.拟定题目。
  • 245、母题:主旨,主题。
  • 246、题免: 1.谓奏准不予处分。
  • 247、漫题: 信手书写的文字。
  • 248、卖题:旧指主考官受贿后泄露试题。
  • 249、駡题:谓批斥题旨,从反面立论。宋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二:“又二公将就御试,共白厥父 明允 ,虑一有黜落奈何。 明允 曰:‘我能使汝皆得之,一和题一駡题可也。’繇是二人果皆中。”
  • 250、骂题:谓批斥题旨,从反面立论。
  • 拼音
  • 注音ㄊㄧˊ
  • 笔划15
  • 繁体
  • 五笔JGHM
  • 五行

基本释义

名词(1) (形声。从页(xié),是声。页,头。本义:额头)(2) 同本义题,额也。——《说文》雕题交趾。——《礼记·王制》赤眉圆题。——《汉书·司马相如传》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庄子·马蹄》。释文引司马崔云:“月题,马额上当颅如月形者也。”文题白身,名曰孟极。——《山海经·北山经》雕题黑齿。——《楚辞·招魂》连缓耳,琐雕题。——《后汉书·杜笃传》(3) 《雕题交阯》——《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4) 又如:题注(以头额撞击);黑牛白题(黑牛白额)(5) 物品的前端或顶端 堂高数仞,榱题数尺。——《孟子》(6) 又如:榱题(屋檐的椽头。榱,椽子)(7) 题目;标题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脱脱等《宋史》(8) 又如:试题(考试时让应考者作答的问题);题头(标题,篇目);题意(题目的旨意);题号(标题名称);题位(题目的要求,作文的规则)(9) 书签;标签委之在深箧,蠹鱼坏其题。——唐· 李白《感兴八首》(10) 标志欲垦荒田,先立表题。——《晋书》(11) 奏章。明、清两代公文用语之一。又指上奏 。(12) 如:题参(参奏;奏本弹劾);题本(上奏章);题估(清代公文用语);题奏(题本用奏本);题留(清代公文用语);题补(清代公文用语);题销(上奏报销);题请(上奏呈请)动词(1) 书写;题署题名其上。——明· 魏学洢《核舟记》(2) 又如:题赞(在书画上题写几句有关的话或留作纪念的话);题款(署名或题字在书画上);题诗(作诗。题在书画,器物或墙壁之上);题叶(在叶上题诗);题署(签署,书写文书封筒;题壁(在壁上题诗写字))(3) 谈及且把闲话休题。——《水浒传》(4) 又如:休题旧事;题说(说起)(5) 品评;评论一经品题,便作佳士。——李白《与韩荆州书》(6) 又如:题拂(评论,标榜);题品(品评。也作题评);题评(品评。同题品)(7) 鸣;叫遍青山,题经子杜鹃。——明· 汤显祖《牡丹亭》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