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食的词语

  • 126、上食:献食。
  • 127、市食: 1.商店出售的食品。 2.买食物。
  • 128、食性:对食物的好恶习性。 今指动物吃食料的习性。以动物为食的叫肉食性﹐以植物为食的叫草食性﹐以动物和植物为食的叫杂食性。
  • 129、食相:日食 或月食时,月球阴影与太阳 或地球阴影与月球 的不同位置关系。
  • 130、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词语解释⒈  饮食不要求饱,居住不要求安逸舒适。指对生活要求不高。
  • 131、食无鱼:《战国策.齐策四》:"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后遂以"食无鱼"为待客不丰或不受重视﹑生活贫苦的典故。
  • 132、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词语解释⒈  吃起来没有什么味道,扔掉又有点可惜。比喻事情进行下去没多大必要,就此放手又舍不得。也形容进退两难,犹豫不决。
  • 133、食玉:饰玉的食器。一说为服食玉屑。
  • 134、食鱼:比喻幕宾受到重视﹑优待。语出《战国策.齐策四》:"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
  • 135、食言: 食言shíyán (1) 违背诺言;失信 例 食言而肥 例 决不食言 英 break one’s promise
  • 136、食重:指装载粮食等的辎重车。《史记.西夷列传》﹕"﹝武帝﹞乃拜蒙(唐蒙)为郎中将﹐将千人﹐食重万余人﹐从巴蜀筰关入﹐遂见夜郎侯多同。"司马贞索隐﹕"食货辎重车也。"一说粮食和衣重。
  • 137、食指繁多:食指繁多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shí zhǐ fán duō。
  • 138、食单: 1.铺地供摆食品进行野餐的布单子。 2.食谱;菜单。
  • 139、食车:献食品之车。语本《资治通鉴.隋炀帝大业元年》:"八月,壬寅,上行幸江都……所过州县,五百里内皆令献食﹐多者一州至百轝。"
  • 140、食陈: 1.吃陈粮。 2.饮用陈茶叶。
  • 141、食采: 1.亦作"食菜"。 2.享用封邑的租赋。
  • 142、食不重肉:吃饭不用两道肉食。谓饮食节俭。
  • 143、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词语解释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shí bù yàn jīng,kuài bù yàn xì ]⒈  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论语·乡党》:“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后用以形容饮食极其讲究。引证解释⒈  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引《论语·乡党》:“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膾不厌细。”后用以形容饮食极其讲究。 《镜花缘》第九一回:“少年道:‘食不厌精,膾不厌细。’説的众人个个发笑。”鲁迅 《南腔北调集·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割不正不食,’这是他老先生的古板规矩,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条令却有些稀奇。”国语辞典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shí bù yàn jīng kuài bù yàn xì ]⒈  米麦碾舂得愈精白愈好,鱼肉切得越细越好。比喻食品精致,饮食讲究。引《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宋·杨万里〈庸言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学而不精可乎?」
  • 144、食变星:变星的一种,光度变化很有规则。变光的原因不是星体本身光度在变化而是两题星互相遮掩所致。
  • 145、食报:受报答或受报应。
  • 146、食白:谓吃杨梅。语出宋苏轼《闻辩才法师复归上天竺以诗戏问》:"道人笑不答,此意安在哉。昔年本不住,今者亦无来。此语竟非是,且食白杨梅。"王十朋集注:"《杭州图经》云:杨梅坞在南山近瑞峰﹐杨梅尤盛﹐有红白二种﹐今杭人呼白者为圣僧梅。"
  • 147、身衣口食: 1.衣食。
  • 148、十二食: 指人在一年十二个月中所吃的不同食物。
  • 149、生食: 1.未经煮熟的食物。 2.未煮或未煮熟而食。
  • 150、时食:四季应时的食品。
  • 拼音shí,sì
  • 注音ㄕˊ,ㄙˋ,ㄧˋ
  • 笔划9
  • 繁体
  • 五笔WYVE

基本释义

shí名词(1) (会意。从饣皀,饣声。本义:饭,饭食)(2) 同本义食,饣米也。——《说文》。按,六谷之饭曰食。掌王之食饮。——《周礼·膳夫》。注:“饭也。”治其粮与其食。——《周礼·廪人》。注:“止居曰食。”共王及后之六食。——《周礼·馔人》。注:“六谷之饭。”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左传·隐公元年》甘其食,美其服。——《老子》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战国策·齐策》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3) 又如:食次(酒菜和点心之类;食品);食店(饭店);食垒(一种有几层屉的食盒);食嗓(食道);食忌(饮食的禁忌);食官(古代掌管饮食的官);食膳(膳食,肴馔);食为民天(饮食是人民最重要之事)(4) 粮食籍兵乞食于西周。——《战国策·西周策》。注:“粮也。”食太阴在卯穰。——《史记·货殖列传》。索隐:“谓谷也。”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汉书·食货志》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唐· 白居易《卖炭翁》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三国志·诸葛亮传》(5) 又如:口中食(吃的粮食);食地(可种粮食的田地)(6) 食物的通称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乐羊子妻》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鲁迅《祝福》(7) 又如:猪食;鸡食;猫食(8) 食禄,俸禄君子谋道而不谋食。——《论语·卫灵公》(9) 食墨亦简作“食”。龟卜的术语。古代龟卜兆与墨画重合叫“食墨”,为吉兆召伯相宅,卜惟洛食。——《文选·张衡·东京赋》(10) 亏损。后作“蚀”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史记》(11) 特指日蚀或月蚀彼月而食,则维其常。——《诗·小雅·十月之交》日中则昃,月盈则食。——《易·丰》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左传·隐公三年经》是故圣王日食则修德,月食则修刑。——《管子·四时》动词(1) 吃食舍肉。——《左传·隐公元年》长铗归来乎,食无鱼!——《战国策·齐策四》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宋· 苏洵《六国论》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孟子·梁惠王上》(2) 又如:废寝忘食;以食食(sì)人;食母;食以草具;吞食;食犬(专供食用的狗);食酒(饮酒);食茶(自己饮用的茶);食息(吃饭休息,泛指休息);食藿悬鹑(形容贫穷困苦);食饩(即“补廪”。生员中的附生递补为廪生);食獐(吃獐子);食肉寝皮(食其肉而寝处其皮。形容痛恨之极)(3) 靠着吃饭;赖以为生。引申为依赖、依靠尊为公侯,食邑万户。——《汉书·张安世传》(4) 又如:食力(依赖民众的赋税生活);食采(受纳采地的租税);食邑(卿大夫的封地。收封地的租税以供食用,故称“食邑”,或称“采邑”);食俸(官吏每月每岁所受的薪俸。又称“食禄”);食加(靠大夫的田亩增加而生活);食官(靠官府发的粮食而生活);食租衣税(靠收税而生活);食职(靠职务所得而生活)(5) 享受;受居右,食嘉。——王充《论衡》(6) 又如:自食其果;食征(享用税收);食德(享受先人的德泽);食报(受报答或受报应);食俸(享受俸禄)(7) 垦耕我死则择不食之地而葬我焉。——《礼记·檀弓上》(8) 又如:食力(依靠自己劳力而生活)(9) 背弃尔无不信,朕不食言。——《书·汤誓》(10) 又如:食言而肥(11) 接受,采纳贤圣不能正不食谏诤之君。——《盐铁论》(12) 祭献,享祀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清· 袁枚《祭妹文》(13) 又如:食监(官名。汉置。掌管晦时祭祀)(14) 另见sìsì动词(1) 拿东西给人吃。后作“饲”彼留子国,将其来食。——《诗·王风·丘中有麻》。高亨云:“食通饲,给人以食物吃。”饮之食之,教之诲之。——《诗·小雅·绵蛮》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明· 刘基《卖柑者言》(2) 又如:食监(监督做饭的官);食养(供给生活用品);食官(管伙食的官);食士(给兵吃饭);食饥息劳(使饥饿者饱肚,使劳累者得到休息)(3) 使鬼神享受祭品 。如:食祭(用酒饭祭祖)(4) 饲养 ;喂养;供养自粥于秦客,被褐食牛。——《史记·商君列传》谨食之,时而献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唐· 韩愈《杂记》(5) 又如:食马(喂马)(6) 引申为喂奶 。如:食母(乳母);食子(用乳哺育子女)(7) 宴请饷食宾射,共其膳羞之牛。——《周礼·地官》(8) 另见shí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