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鹅的词语

  • 76、鹅存礼废:存:保存。指古代礼节形式已经消亡,仅存食物
  • 77、鹅羣: 1.亦作"鹅羣"。 2.指鹅。 3.形容呼喊之声纷乱嘈杂。 4.天鹅。
  • 78、鹅管石骨:来源 为腔肠动物树珊瑚科栎珊瑚的石灰质骨骼或矿物钟乳石的细长尖端部分。
  • 79、鹅羣帖: 亦作“鹅群帖”。世传为 王羲之 子 献之 手笔,实为 南朝 宋 以后好事者傅会 王羲之 写《道德经》换鹅事所伪造。清 唐孙华《次和酬恺功院长见怀一百韵》:“字倣《鹅群帖》,文成鸡卵碑。”参阅 宋 黄庭坚《山谷题跋·鹅群帖》、宋 黄伯思《东观馀论·法帖刊误下》。亦省称“鹅帖”。清 李渔《闲情偶寄·器玩·制度》:“凡遇名流,即索新句,视其地之宽窄,以为字之大小,或作《鹅帖》行书,或作蝇头小楷。”
  • 80、鹅肠菜: 别名:牛繁缕、鹅肠草、石灰菜、大鹅儿肠、鹅儿肠,拉丁文名:Myosoton aquaticum Moench.石竹科、鹅肠菜属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具须根。茎上升,多分枝,长50-80厘米,上部被腺毛。
  • 81、鹅毛: 鹅毛émáo (1) 鹅的绒毛。比喻轻微的礼物,也比喻大的雪片 例 千里送鹅毛 例 鹅毛雪 英 goose feather
  • 82、鹅溪蠒:鹅溪绢。
  • 83、鹅鸭: 1.鹅与鸭。皆水禽。 2.形容声音嘈杂,像鹅﹑鸭鸣叫一样。
  • 84、鹅栏: 1.亦作"鹅栏"。 2.饲养鹅的圈。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忿狷》﹕"桓南郡小儿时﹐与诸从兄弟各养鹅共斗。南郡鹅每不如﹐甚以为忿。乃夜往鹅栏闲﹐取诸兄弟鹅悉杀之。"后用以为典。 3.古桥名。在苏州阊门。
  • 85、鹅溪:水名。 地名。在四川省盐亭县西北,以产绢著名。见'鹅溪绢'。
  • 86、鹅氄:小鹅的绒毛。
  • 87、鹅肪: 1.亦作"鹅肪"。 2.鹅脂。亦形容白润。
  • 88、鹅湖之会:比喻具有开创性的辩论会。
  • 89、鹅素:鹅溪绢。借指书信。
  • 90、鹅行:形容步态迟缓而斯文。
  • 91、鹅掌:鹅的脚掌。为菜肴珍品。
  • 92、鹅珠: 1.亦作"鹅珠"。 2.据《大庄严论经》卷十一记载:昔有一和尚,乞食至穿珠家门口,珠师停止穿珠,为和尚入内取食。其时一鹅来,吞其珠,珠师持食来而不见珠,疑和尚而责之。和尚恐珠师杀鹅取珠,说偈讽之。珠师不听,遂缚和尚而拷打,和尚耳眼口鼻尽出血,这时鹅来食血,珠师怒,打杀鹅。和尚至此才说明真相,珠师开鹅腹而见珠,乃大哭,对和尚说:"汝护鹅命不惜于身,使我造此非法之事。"后以"鹅珠"作舍身护戒之典。
  • 93、鹅子:亦作'鹅子'。鹅蛋。 雏鹅;小鹅。
  • 94、鹅群: 1.成群的鹅。特指晋王羲之书《道德经》所换之群鹅。典出《晋书.王羲之传》:"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2.即鹅群帖。
  • 95、鹅绒: 鹅绒éróng (1) 鹅的绒毛,细软,能保温,可以絮被褥等 英 goose down
  • 96、鹅王择乳:水乳同置一器,鹅王仅饮乳汁而留其水。比喻择其上乘精华。事见《祖庭事苑》卷五。
  • 97、鹅王:佛教称佛有三十二相,其一为"鹅王"。其手指﹑足指之间﹐有缦网似鹅之足,故名。
  • 98、鹅帖: 世传为王羲之之子王献之手笔,实为南朝宋以后好事者傅会王羲之写《道德经》换鹅事所伪造。
  • 99、鹅观草: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和叶子带紫色﹐有香气﹐花紫色或绿色。
  • 100、鹅罽:鹅毛织品。
  • 拼音é
  • 注音ㄜˊ
  • 笔划12
  • 繁体
  • 五笔TRNG
  • 五行

基本释义

名词(1) (形声。从鸟,我声。本义:家禽名。头大,喙扁阔,颈长,尾短。羽毛为白色或黑色)(2) 同本义。鸭科中一明确亚科的鸟 ,亲缘关系是在天鹅和鸭之间,额部有橙黄色或黑褐色肉质突起,有一高的稍扁平的嘴,腿中等长,身体通常较鸭大,颈也较鸭长。(3) 如:(4) 鹅骄(形容像鹅一般高傲);(5) 鹅顶椅(靠背高的椅子);(6) 鹅眼(古代钱币名称。魏时所锖);(7) 鹅头(讹头。讹诈,敲竹杠);(8) 鹅项懒凳(狭长的矮凳);(9) 鹅梨角儿(形容像鹅梨一样的发髻);(10) 鹅掌鸭信(鹅趾掌,鸭舌头。可做名菜) [查看更多]

E开头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