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开头的词语

更多
  • 1、据案: 据案jù’àn (1) 按住 例 据案其身。——汉·王充《论衡·订鬼篇》 英 press
  • 2、据鞍:跨着马鞍。亦借指行军作战。
  • 3、据傲:傲慢。
  • 4、据床: 1.据《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载﹐郦食其初谒汉王刘邦时﹐刘邦正"倨床使两女子洗足"﹐态度轻慢。后因以"据床"谓轻慢而疏于礼节。 2.《晋书.桓伊传》:"伊是时已贵显﹐素闻徽之名﹐便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后以"据床"为吹笛的典故。
  • 5、据此: 据此jùcǐ (1) 依据这些——旧式公文用语,用于引叙下级机关来文之后,承接“等情” 英 on these grounds
  • 6、据凡:占据要位。凡﹐要。
  • 7、据蒺:《易.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后因以"据蒺"谓处境危险。
  • 8、据悉: 据悉jùxī (1) 根据报道 英 it is reported
  • 9、据点: 据点jùdiǎn (1) 军队用作战斗行动凭借的地点,一般修有工事 英 strongpoint;fortified point
  • 10、据实: 据实jùshí (1) 依据实情 例 据实交待 英 according to facts
  • 11、据守: 据守jùshǒu (1) 占据一定的防御设施守卫,防守 例 据守天险 例 据守阵地 英 guard
  • 12、据式: 1.见"据轼"。 2.根据制度。
  • 13、据争:据理争辩。
  • 14、据杖:依凭;根据。
  • 15、据恃:凭仗。
  • 16、据轼:亦作'据式'。 靠着轼。轼﹐车前横木。
  • 17、据险: 据险jùxiǎn (1) 依凭险要之地而防守 例 据险顽抗 英 rely on natural barrier
  • 18、据虚:谓无所凭依。
  • 19、据梧:1.靠着梧几。 2.操琴。
  • 20、据证:证据。
  • 21、据重:占据要位。
  • 22、据卧:安卧。
  • 23、据窃:窃据﹐非法占据。
  • 24、据经:依据经典。
  • 25、据梁:古力士名。
  • 26、据旅:违背。
  • 27、据理: 据理jùlǐ (1) 根据道理;依据事理 例 据理力争 英 according to just grounds
  • 28、据称: 据称jùchēng (1) 据他人声称;据说 英 it is said that; be said
  • 29、据慢:傲慢。
  • 30、据依:依据。
  • 31、据凭:依仗。
  • 32、据古:遵依古道。
  • 33、据乱: 据乱世之史。 见“据乱世 ”。
  • 34、据有: 据有jùyǒu (1) 占据;占有 例 已据有六郡。——《资治通鉴》 英 occupy
  • 35、据掌:古代行礼的一种方式。用左手按在右手上。
  • 36、据地: 1.以手按着地;席地而坐。 2.占据地盘。
  • 37、据常:根据常理。
  • 38、据说: 据说jùshuō (1) 作为一般的意见或信念陈述;断言 例 这所学校据说是这个国家最大的有资助基金的中等职业学校 英 be said (2) 根据别人说;依据他人所说 英 it is said that (3) 人们说,人家说 英 they say
  • 39、据闻:据闻(jù wén),听说;据说。
  • 40、据信:根据相关信息。例如:据信,梅西将成为年FIFA金球奖得主。 据信:据说可以相信。例如:据信,李小天才是杀死郎艾美和梁梦蝶的真正凶手!
  • 41、据乱世: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的历史演变阶段有三: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大同之始基为据乱世﹐大同渐行为升平世﹐大同成就为太平世。亦省作'据乱'。
  • 42、据鞍读书:在马背或驴背上读书。后多形容学习勤奋。
  • 43、据鞍顾眄:在马背或驴背上读书。后多形容学习勤奋。
  • 44、据为己有: 据为己有jùwéijǐyǒu (1) 将人家的东西占据来成为自己的 例 他把公款据为己有 英 appropriate to oneself
  • 45、据徼乘邪:据:凭借;徼:侥幸;乘:趁;邪:不正当。 指凭侥幸、乘邪险的道路来求得富贵。
  • 46、据理力争: 据理力争jùlǐ-lìzhēng (1) 根据道理而竭力争辩 例 我们再去据理力争,非达到目的不走!——巴金《家》 例 外国人呢,固然得罪不得,实在下不去的地方,也该据理力争。——《文明小史》 英 argue strongly on just grounds
  • 47、据义履方:根据正道立身行事。
  • 48、据高临下:凭借高处俯控低处。
  • 49、据图刎首:《文子.上义》:"左手据天下之图而右手刎其喉﹐虽愚者不为﹐身贵于天下也。"后因以"据图刎首"谓贪图未得的利益而断送自己的生命。
  • 50、据水断桥:依靠河道阻断桥梁。形容胆识过人,勇敢善战
  • 51、据案大嚼: 案:桌子;据案大嚼指在桌子前大吃。
  • 52、据经引传:据:依据;引:援引。引用经典书籍作为论证的依据。
  • 53、据理臆断:凭臆测而下的决断。
  • 54、据梧而瞑:靠着古琴休息。
  • 55、据本生利: 词语解释⒈  根据本钱的多少来获取利息。

据中间的词语

更多>>
  • 1、根据地:据以长期进行武装斗争的地方,特指我国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
  • 2、考据学: 运用考据方法,对古籍语义和历代名物典章制度进行研究、考核、辨证,以期确凿有据的一种学问。
  • 3、数据库:简而言之可视为电子化的文件柜——存储电子文件的处所。
  • 4、阮生据案:语出《晋书.阮籍传》﹕"会帝让九锡﹐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籍沈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据案醉眠。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辞甚清壮﹐为时所重。"后因以"阮生据案"为才思敏捷之典。
  • 5、被甲据鞍:汉马援年六十二,请出征,光武帝以其老,未许。'援自请曰:'臣尚能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事见《后汉书.马援传》。后因以'被甲据鞍'形容武将年虽老而壮志不减。
  • 6、马援据鞍:据《后汉书.马援传》载,建武二十四年,援年六十二,请求率兵出征武陵五溪蛮夷,光武帝念其老,未允。"援自请曰:'臣尚能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遂遣援。后因以"马援据鞍"为老当益壮,思建功业之典。
  • 7、神必据我:据:保佑。旧指神道一定保佑我。
  • 8、等情据此:旧时公文套语。在引述下级或平行机关来文之后用此四字﹐下接如何办理等文字。
  • 9、同担据否: 拒绝同好,很喜欢一个偶像喜欢到有了“独占欲”的地步,不喜欢和别人讨论他,觉得和自己喜欢一样事物的人是“情敌”。
  • 10、负衡据鼎:谓身居高位,肩负重任。
  • 11、割据一方:凭借武力割占一个地区,与中央政权对立。亦作“各霸一方”。
  • 12、割据政权:历史学名词,通常指在某国固有版图内占领一隅,但未列入中央政权有效管辖范围的地方势力。
  • 13、割据称雄:凭借武力割占一个地区,与中央政权对立。
  • 14、根据盘互:谓把持据守,互相勾结。
  • 15、数据结构:数据结构是计算机存储、组织数据的方式。
  • 16、蟠据固结:谓牢牢地盘踞。
  • 17、根据槃互:指把持据守,互相勾结。
  • 18、虎据龙蟠: 虎据龙蟠hǔ jù lóng pán (1) 形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通常指帝都而言。亦专指南京 英 a forbidding strategic point
  • 19、凭几据杖: 形容傲慢不以礼待客。语本《战国策•燕策一》:“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
  • 20、数据缩减:别称缩减指数,英文名是Data reduction。
  • 21、窃据要津:比喻用阴谋手段占据重要的职位。
  • 22、熊据虎跱:比喻群雄割据的形势。
  • 23、引经据典: ◎引经据典yǐnjīng-jùdiǎn 教习听他引经据典,说得津津有味,心上着实可笑。——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2)也说“引经据古”
  • 24、引经据古:引用经史古籍中的文句或故事作为根据。
  • 25、证据确凿:确凿:确实。证据确实真实有效,无法辩驳否认。
  • 26、支策据梧: 语本《庄子•齐物论》:“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此谓昭文弹琴、师旷持杖击节、惠子倚在梧桐树下辩论,三人的技艺几乎都算得上登峰造极,所以载誉于晚年。后以“支策据梧”形容用心劳神。
  • 27、守经据古:守:遵守;经:经典;据:依据。遵守经典,依据古训
  • 28、证据方法: 指能够证明案件事实信息的载体。
  • 29、援经据典:引用经史古籍中的文句或故事作为根据。
  • 30、引经据礼:引用经史古籍中的文句或故事作为根据。
  • 31、数据容量:Gartner预计,在未来几年内,数据增长仍然会非常迅速,从2007年到2012年的五年时间,数据容量将增长6.5倍左右。
  • 32、数据成员:为父子维度中的非叶成员生成的子成员。
  • 33、引经据义:引:援引;据:依据。引用经典书籍作为论证的依据。
  • 34、有据可循:凿凿:确实。有确实的证据。
  • 35、数据修改:添加、删除或更改信息的意思。
  • 36、数据冗余:数据冗余或者信息冗余是生产、生活所必然存在的行为,没有好与不好的总体倾向。
  • 37、数据中心:全球协作的特定设备网络,用来在internet网络基础设施上传递、加速、展示、计算、存储数据信息。
  • 38、数据压缩:数据压缩是指在不丢失有用信息的前提下,缩减数据量以减少存储空间,提高其传输、存储和处理效率,或按照一定的算法对数据进行重新组织,减少数据的冗余和存储的空间的一种技术方法。
  • 39、数据采集:数据采集(DAQ),是指从传感器和其它待测设备等模拟和数字被测单元中自动采集非电量或者电量信号,送到上位机中进行分析,处理。
  • 40、数据元素: 词语解释⒈  组成数据的基本单位。是某种数据结构中能独立存在的数据单位。其大小随着数据类型的不同而不同。如整数类型的数据,一个整数“9”就是一个数据元素;在一张学生登记表中,每个学生的情况占表中的一栏,则这一整栏内就是一个数据元素。
  • 41、根据与条件: 根据是决定事物存在、发展的内部原因,是事物内部固有的根本矛盾和事物运动的根源;条件是制约和影响事物存在、发展的外部因素。两者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根据在事物发展中起主要的或根本的决定作用,不同的根据决定事物的不同的特征和不同的发展可能性。条件只有通过根据才能起作用。根据与条件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互相转化。
  • 42、革命根据地:是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的革命根据地。
  • 43、票据交换所: 同一城市中组织各银行每日定时将各自收到的票据集中进行交换以清算相互间债权债务的机构。票据交换后轧抵的差额,通过各银行在中央银行或当地管辖行的存款进行划帐清算。
  • 44、地理数据库: 地理信息的计算机存储和处理系统的总称。地理数据通过数字处理系统和文件处理系统存入计算机,形成地理数据库。是地理信息系统中最重要的数据基础,应用于地理过程、地理环境分析评价和制图。
  • 45、数据流计算机: 由数据来驱动操作的电子计算机。机内所存储的程序指令不需顺序执行,当所需的操作数据完备时就立即执行。当多个操作同时满足条件时,它们可并行执行而不受程序指令顺序的限制,从而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的运行速度。
  • 46、洪湖革命根据地: 词语解释⒈  见“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 47、晋绥抗日根据地:晋绥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敌后抗日军民创建的19个重要抗日根据地之一。
  • 48、数据库管理系统:用来管理数据库中数据的一组复杂的软件。把用户程序的数据操作语句转换为对系统存储文件的操作。主要由语言处理系统运行控制、系统建立和维护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包含若干个程序。
  • 49、陕甘革命根据地: 又称“陕甘苏区”。在陕西北部和陕西、甘肃边界地区。1932年至1934年间,在刘志丹、谢子长、***等领导下,先后开辟了陕甘边和陕北革命根据地。1935年2月成立了以刘志丹、谢子长为首的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和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统一了对根据地的领导。同年7月粉碎了国民党军的第二次“围剿”后,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陕甘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9月,红二十五军长征到达陕北,与当地的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随后,陕甘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共中央和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长征的落脚点。
  • 50、湘赣革命根据地:湘赣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井冈山、赣西南、湘东南地区革命斗争基础上,于1930年2月至1934年8月建立发展起来的。
  • 51、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即中央苏区,地跨赣闽粤三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创建,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
  • 52、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词语解释⒈  又称“鄂豫皖苏区”。在湖北、河南、安徽三省边界地区。由鄂豫边根据地、豫东南根据地和皖西根据地合并组成。1930年6月,鄂豫皖苏维埃政府成立,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1931年成立了由张国焘任书记的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和徐向前任总指挥的红四方面军。由于张国焘推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政策,红四方面军未能粉碎国民党军队的第四次“围剿”,于同年10月撤出根据地向西转移,开辟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留下的部分红军在当地继续坚持游击战争。
  • 5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词语解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jǐng gāng shān gé mìng gēn jù dì ]⒈  在湖南、江西两省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1927年10月,毛泽东率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到井冈山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起义农军在宁冈砻市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后,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同年5月成立了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和湘赣边界苏维埃政府。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红五军主力到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师。井冈山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多次“会剿”。1929年1月,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后,留下的红五军和红四军三十二团在井冈山坚持斗争。
  • 54、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词语解释⒈  又称“闽浙赣苏区”。在福建、浙江、江西、安徽四省边界地区。1928年1月,方志敏等领导弋横起义,建立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同年10月,崇安等地党组织领导农民起义,建立了闽北革命根据地。1930年7月,闽北党组织划归中共赣东北特委领导,同时成立中国工农第十军。1931年11月,成立了由方志敏任主席的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1932年底,根据地扩大到闽浙赣皖四省。1934年11月,红十军同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合编为红十军团,继续担任抗日先遣队的任务。先遣队在转移途中遭国民党军优势兵力的围攻而失败。余部突围到浙南地区坚持游击战争。
  • 55、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词语解释⒈  又称“湘鄂赣苏区”。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边界地区。1928年7月,彭德怀、滕代远等领导平江起义,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开辟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1931年成立中共湘鄂赣省委和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1932年,湘鄂赣军区成立,红军和地方部队发展到一万六千人。1933年9月起,根据地在国民党军的反覆围攻下遭受严重损失,至1934年8月,大部被占领。剩下的少数红军和游击队在当地继续坚持游击战争。
  • 56、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词语解释⒈  又称“湘鄂西苏区”。在湖南、湖北两省西部边界地区。1928年初,贺龙、周逸群到湘鄂西,领导土地革命,先后开辟了湘鄂边和洪湖两个革命根据地。1930年,红二军团成立,湘鄂边和洪湖两个根据地联成一片,发展成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不久,成立了中共湘鄂西特委和湘鄂西联县政府。红军和地方武装发展到三万余人。1932年秋,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未能粉碎国民党军第四次“围剿”,退出洪湖革命根据地。
  • 57、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词语解释⒈  又称“左右江苏区”。位于广西西部左江、右江和红水河流域大部地区。1929年12月邓小平、雷经天、张云逸、韦拔群等领导百色起义,成立了红军第七军和右江苏维埃政府,开辟了右江革命根据地。1930年2月邓小平、李明瑞、俞作豫领导龙州起义,成立了红八军,开辟了左江革命根据地。同年3月,在国民党军优势兵力的进攻下,左江根据地丧失。11月,红八军余部编入红七军,主力离开右江根据地,于次年7月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留下的部队由韦拔群等率领在右江地区坚持斗争。1932年冬,右江根据地完全丧失。
  • 58、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词语解释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 jìn jì lǔ yù kàng rì gēn jù dì ]⒈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包括太行、太岳、冀鲁豫、冀南四个区。1937年10月,八路军一二九师进入太岳和太行山区,创立晋冀豫抗日根据地。1938年5月,一二九师主力进入冀南,建立冀南抗日根据地。1939年2月,八路军一一五师一部进入冀鲁豫地区,与地方党组织建立冀鲁豫、鲁西、湖(微山湖)西三个抗日根据地。1941年7月,成立晋冀鲁豫边区政府。
  • 59、进可以攻,据可以守:进:前进;退:退却;据:占据。前进可以攻击,后退可以固守。比喻进攻和防守都有主动权。
  • 60、愿闻显据,以核理实: 愿闻显据,以核理实,拼音yuàn wén xiǎn jù,yǐ hé lǐ shí,出自《辩戴法兴难新历》,愿意听到明显的证据,以核实事理与客观实际。

据结尾的词语

更多
  • 1、按据: 1.谓屯兵支援。 2.依据。
  • 2、案据: 1.犹安定。谓庇护。 2.依据。 3.旧式公文中引述下级官署来文的起头用语。简称"据"。
  • 3、霸据: 1.称霸割据。 2.霸占﹐占据。
  • 4、保据:占据。
  • 5、本据: 1.原来所据之地。 2.依据;遵循。
  • 6、逼据:犹侵占。
  • 7、笔据:字据。
  • 8、辩据: 1.辩论的依据。
  • 9、酬据:应对的依据。
  • 10、窜据:窃占。
  • 11、篡据: 1.夺取占据。
  • 12、存据: 1.存留证据。 2.存款的单据。
  • 13、盗据:割据;强占。
  • 14、蹈据:犹据守。
  • 15、典据:掌管﹐占据。典实和根据。
  • 16、定据: 1.一定的准则。 2.犹定所。
  • 17、扼据:控制。
  • 18、反据:反叛割据。
  • 19、非据: 1.《易.系辞下》﹕"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后以"非据"谓非分占据的职位。 2.用为才不称职的谦词。
  • 20、割据: 割据gējù (1) 以武力占据部分地区,在一个国家内形成分裂对抗的局面 例 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资治通鉴》 例 重镇如割据,权轻绝纪纲。——唐·杜甫《入衡州》 英 set up independent regime by force of arms
  • 21、攻据:攻占。
  • 22、轨据: 1.谓按照当时法定标准行事。
  • 23、疾据:急切地依靠。
  • 24、僭据:谓非一统王朝的割据统治。
  • 25、借据: 借据jièjù (1) 借用别人的财物时所立的字据 英 receipt for a loan
  • 26、参据:验证。
  • 27、单据: 单据dānjù (1) 收付钱款或东西的凭据 英 receipt
  • 28、叨据:谓占居不应有的职位。多用作自谦之词。
  • 29、的据:确实可信的依据。
  • 30、给据: 1.指官府发给凭证。
  • 31、公据: 1.官府的凭据。 2.宋代的一种官方钞券。
  • 32、稽据: 1.犹根据。 2.查考依据。
  • 33、拮据: 拮据jiéjū (1) 原指鸟衔草筑巢,鸟足(手)劳累 英 be short of money;lacking financial resources (2) 后比喻经济窘迫 例 手头拮据
  • 34、进据: 1.进入并占据。
  • 35、经据: 1.载于经典的依据。
  • 36、可据:可作依据。
  • 37、跨据:跨有;据有。
  • 38、理据:犹论据。
  • 39、龙据: 犹龙盘。
  • 40、明据: 明确的证据或依据。
  • 41、粘据:黏结牢固。
  • 42、黏据: 黏结牢固。
  • 43、盘据: 盘据pán jù (1) 非法占据;霸占。也作“盘据” 英 be entrenched
  • 44、蟠据: 1.盘踞;占据。
  • 45、偏据:谓据有一隅之地。
  • 46、票据: 票据piàojù (1) 依据法律按照规定形式制成的并显示有支付金钱义务的凭证 英 bill (2) 发出或运送货物的证件 英 note
  • 47、跂据:垂足偏倚而坐。为不端肃之姿势。
  • 48、欠据:借债的字据。即今之借条﹑欠条。
  • 49、碻据:真实可靠的证据。
  • 50、侵据:占据。
  • 51、确据:真实可靠的证据。
  • 52、人据:人之所凭依,指人赖以生存的事物。《庄子.寓言》:"天有历数,地有人据,吾恶乎求之?"成玄英疏:"夫星历度数,玄象丽天;九州四极,人物依据。"一说为人所占据,指邦国地域。参阅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 53、信据: 信据xìnjù (1) 相信而当作依据 英 conclusive evidence
  • 54、失据: 失据shījù (1) 丧失依靠或力量 例 他真是进退失据 英 lose force or reliance
  • 55、实据: 实据shíjù (1) 真实确凿的凭据 例 查无实据 英 evidence
  • 56、收据: 收据shōujù (1) 收到财物后写给对方的字据 例 开一张收据 英 receipt
  • 57、碎据: 1.见"碎剧"。
  • 58、饕据:贪得而窃据。
  • 59、讨据: 1.讨究依据。
  • 60、条据: 逐条引证。 即单据。
  • 61、抟据: 1.堆积成团。
  • 62、吞据:吞并,占据。
  • 63、屯据:驻扎据守。
  • 64、文据: 文据wénjù (1) 书面凭据 英 written pledge
  • 65、无据: 1.没有依据或证据。 2.无所依凭。
  • 66、袭据: 1.亦作"袭踞"。 2.出其不意地攻占。
  • 67、写据:犹字据。
  • 68、雄据: 1.强有力地占据。
  • 69、讯据: 1.指审讯笔录和人证物证。
  • 70、依据: 依据yījù (1) 按照 例 依据上述意见 英 listen to;comply with
  • 71、义据: 1.释义与考据。
  • 72、引据:犹引证。
  • 73、拥据:拥兵割据。
  • 74、援据:引证。
  • 75、赃据: 1.贪赃的罪证。
  • 76、占据: 占据zhànjù (1) 用强力取得保持 例 被逆占据。——《广东军务记》 英 occupy
  • 77、镇据:镇守。
  • 78、征据:犹证据。
  • 79、证据: 证据zhèngjù (1) 可做为证明用的事实依据 例 搜集证据 英 evidence;proof;testimony (2) 法律名词。指在诉讼上用以认定事实之一般资料,如证人的证言 例 证据确凿 英 proof
  • 80、执据:谓据理争论。 遵照;依据。
  • 81、指据: 旁证博引。
  • 82、中据: 指证人、证据。
  • 83、衷据:正确的根据。
  • 84、专据:独占。
  • 85、准据:依据。
  • 86、灼据: 1.明显的证据。
  • 87、资据: 1.依据;根据。 2.依托,依靠。
  • 88、字据: 字据zìjù (1) 作为凭证用的文书,如发票、借据、契约之类 英 written pledge
  • 89、考据: 考据kǎojù (1) 对资料性文本的分析研究 英 textual criticism;textual research
  • 90、凭据: 凭据píngjù (1) 证据;根据,凭证 例 有何凭据 英 evidence
  • 91、根据: 根据gēnjù (1) 把某种事物作为语言行动或得出结论的前提;按照 例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看云识天气》 英 on the basis of;according to
  • 92、数据: 数据shùjù (1) 科学实验、检验、统计等所获得的和用于科学研究、技术设计、查证、决策等的数值 例 提供各项数据 英 data
  • 93、契据: 契据qìjù (1) 契约、字据等 英 deed
  • 94、窃据: 窃据qièjù (1) 用不正当手段取得或占据 例 窃据要职 英 usurp
  • 95、约据:  对合同、契约等的统称。
  • 96、论据: 论据lùn jù 1.  证明论题的判断。 英 grounds of argument; basis of an argument; contention; datum; 2.  在一个推论中,充当理由根据,以便推衍出结论的部分。 例 他的论据显然有问题。
  • 97、判据: 词语解释判据[ pàn jù ]⒈  判断的根据。例没有判据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英criterion;
  • 98、无定据:没有一定。
  • 99、无根据: 无根据wú gēnjù (1) 在道理和事实方面缺乏确实依据的 例 无根据的指责 英 unfounded;unsubstantial;groundless;without foundation;do not hold water
  • 100、无凭据: 不能凭信;难以料定。 亦作:无凭准
组词大全为您提供据组词,据的组词,据字怎么组词,据字能组哪些词语,找到用据字组词的组词,其中据字在开头的组词有55个,据字在中间的组词有60个,据字在结尾的组词有134个。
  • 拼音jù,jū
  • 注音ㄐㄩˋ,ㄐㄩ
  • 笔划11
  • 繁体
  • 五笔RNDG

基本释义

jù动词(1) (形声。本义:手靠着;靠着)(2) 同本义据,杖持也。——《说文》冯几据杖。——《战国策·燕策》据轼低头。——《庄子·盗跖》(3) 依靠,凭借不可以据。——《诗·邶风·柏舟》神必据我。——《左传·僖公五年》诚据其势。——《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北据汉沔。——《三国志·诸葛亮传》向后据地。——《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4) 又如:据着(凭着);据梧(依靠着梧桐树);据争(据理争辩);据恃(凭仗);据高临下(凭借高处俯控低处);据凭(依仗)(5) 根据据于德。——《论语》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商君书·更法》(6) 又如:据经(依据经典);据乱(据乱世之史);据常(根据常理);据依(依据);据古(尊依古道)(7) 占有,占据乃入据陈。——《史记·陈涉世家》据其栅。——《资治通鉴·唐纪》据而有之。——《资治通鉴》悉为逆据。——《广东军务记》(8) 又如:据鞍(跨鞍。后用以指年老而壮志不减);据凡(占据要位);据重(占据要位);据窃(窃据,非法占据)(9) 按着稽首据掌致诸地。——《礼记·玉藻》。注:“以左手覆按右手也。”(10) 又如:据地(手按着地)(11) 安;定上党民走 赵, 赵军 长平,以按据 上党民。——《史记》名词(1) 证据,凭证 。如:立此为据;字据;据证(证据)(2) 古西域的长度单位。相当于晋代的十里(3) 另见jūjū(1) ——“拮据”(jié jū):经济上紧张、缺少钱用(2) 另见j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