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饧
拼音:chūn táng
注音:ㄔㄨㄣ ㄒ一ㄥˊ

春饧的意思

词语解释:

食品名。春饴糖。多用麦芽或谷芽熬成。

引证解释:

⒈ 食品名。春饴糖。多用麦芽或谷芽熬成。

宋朱松《寒食》诗:“粥冷春餳冻,泥开腊酒斟。”
清许光治《折桂令》曲之二:“趲东风已是清明,听陌上吹簫,又卖春餳。”

网络解释:

春饧

  • 春饧,读作chūn xíng,汉语词语,是指春饴糖。
  • 字义分解

    • 拼音chūn
    • 注音ㄔㄨㄣ
    • 笔划9
    • 繁体
    • 五笔DWJF
    • 五行

    (1)(名)春季;一年的第一季。

    (2)(名)男女情欲:~情。

    (3)(名)姓。

    • 拼音táng,xíng
    • 注音ㄒㄧㄥˊ
    • 笔划6
    • 繁体
    • 五笔QNNR

    táng

    麦芽糖:饴饧

    面团或糖块变软:这块糖饧了,不好吃。

    眼睛半睁半闭,呆滞无神的样子:他眼睛有点饧,想必是困了。

    xíng

    同“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