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论
拼音:tōng lùn
注音:ㄊㄨㄥ ㄌㄨㄣˋ

通论的意思

词语解释:

通达的议论。
贯通诸说的言论。多用于书名。

引证解释:

⒈ 通达的议论。

《后汉书·冯衍传下》:“讲圣哲之通论兮,心愊忆而纷紜。”
宋苏轼《谢翰林学士表》之一:“学虽篤志,皆场屋之空文;言不适时,岂朝廷之通论。”
清归庄《昆山石歌》:“贵玉贱石非通论,三献三刖千古恨!”

⒉ 贯通诸说的言论。多用于书名。

《后汉书·沛献王辅传》:“辅矜严有法度,好经书,善説《京氏易》、《孝经》、《论语》传及图讖,作《五经论》,时号之曰《沛王通论》。”
《晋书·束晳传》:“晳才学博通……其《五经通论》、《发蒙记》、《补亡诗》、文集数十篇,行于世云。”

国语词典:

通达的议论。

网络解释:

通论

  • 通论,指通达的议论。见《后汉书·冯衍传下》:“讲圣哲之通论兮,心愊忆而纷纭。”
    • 1、而且,不同世界,星辰日月都不相同,这时间也不能通论
    • 2、第一、二章属通论性质,第三、四、五、六、七、八章是专题研究。
    • 3、这一时期,他的学术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其代表作有《殷虚卜辞综述》、《中国铜器综录》、《西周铜器断代》、《汉简缀述》、《尚书通论》等。
    • 4、事实上,格塞尔的这一观点,在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的那本通论中得到了认同。
    • 5、著名文学批评家,著有《中国文学批评》、《中国散文概论》、《春秋三传考证》、《左传通论》、《尚书今语》等多部。 
    • 6、因此,其学术造诣颇深,他撰写的《七代通志》、《三魏人士传》、《五经通论》、《发蒙记》等鞯著作,均被后世学者推崇备至。

    字义分解

    • 拼音tōng,tòng
    • 注音ㄊㄨㄥ
    • 笔划10
    • 繁体
    • 五笔CEPK
    • 五行

    tōng

    1.没有堵塞,可以穿过:管子是~的。山洞快要打~了。这个主意行得~。

    2.用工具戳,使不堵塞:用通条~炉子。

    3.有路达到:四~八达。火车直~北京。

    4.连接;相来往:沟~。串~。私~。~商。互~有无。

    5.传达;使知道:~知。~报。~个电话。

    6.了解;懂得:~晓。精~业务。粗~文墨。不~人情。他~三国文字。

    7.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日本~。万事~。

    8.通顺:文章写得不~。

    9.普通;一般:~常。~病。~例。~称。

    10.姓。

    tòng

    用于动作:打了三~鼓。挨了一~儿说。

    • 拼音lùn,lún
    • 注音ㄌㄨㄣˋ,ㄌㄨㄣˊ
    • 笔划6
    • 繁体
    • 五笔YWXN
    • 五行

    lùn

    1. 分析判断事物的道理:论断。论点。论辩。论据。论者。议论。讨论。辩论。

    2. 分析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论和言论:理论。舆论。专论。社论。

    3. 学说,有系统的主张:系统论。

    4. 看待:一概而论。

    5. 衡量,评定:论罪。论功行赏。

    6. 按照:论件。论资排辈。

    7. 姓。

    lún

    1. 古同“伦”,条理。

    2. 〔论语〕中国古书名,内容主要是记载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

    3. 古同“抡”,挑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