鳄蜥
拼音:è xī
注音:ㄜˋ ㄒ一

鳄蜥的意思

词语解释:

爬行类动物。长约三十六厘米,背面黑色,腹面带红色及黄色,有黑斑。背部有颗粒状鳞和分散的棱鳞,尾背面有两排嵴棱。产于我国广西瑶山,为世界稀有的珍贵动物。

引证解释:

⒈ 爬行类动物。长约三十六厘米,背面黑色,腹面带红色及黄色,有黑斑。背部有颗粒状鳞和分散的棱鳞,尾背面有两排嵴棱。产于我国广西瑶山,为世界稀有的珍贵动物。

《光明日报》1978.10.27:“到目前为止,鳄蜥仅发现于我国,而在我国又仅在广西中部大瑶山区的金秀瑶族自治县罗香公社的罗香、罗运、罗丹、琼五、平竹五个大队……确实是世界稀有的珍贵动物。”

网络解释:

鳄蜥

  • 鳄蜥(学名:Shinisaurus crocodilurus):是爬行动物中比较古老的一类,体长15-30厘米,尾长23厘米左右,体重50-100克,身体可以分为头部、颈部、躯干部、四肢、尾5个部分。头部较高,头部和体形与蜥蜴相似,颈部以下的部分,特别是侧扁的尾巴,既有棱嵴状的鳞片,又有许多黑色的宽横纹,则又很像扬子鳄,所以被称为鳄蜥。
  • 生活在山间溪流的积水坑中,晨昏活动,白天在细枝上熟睡,受惊后立即跃入水中。每年6-8月份繁殖,卵胎生,11月至次年3月冬眠。食物以昆虫为主,也吃蝌蚪、蛙、小鱼、蠕虫。产于广西大瑶山。瑶山鳄蜥为中国特产。
  • 字义分解

    • 拼音è
    • 注音ㄜˋ
    • 笔划17
    • 繁体
    • 五笔QGKN
    • 五行

    (名)爬行动物的一属;四肢短;尾巴长;全身有灰褐色的硬皮;善于游泳;性凶恶。通称鳄鱼。

    • 拼音
    • 注音ㄒㄧ
    • 笔划14
    • 繁体
    • 五笔JSRH
    • 五行

    (名)蜥蜴;一种爬行动物;俗叫“四脚蛇”。 上有细鳞;尾巴很长;脚上有钩爪;生活在草丛里。

      与鳄蜥相关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