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子
拼音:bō zi
注音:ㄅㄛ ㄗˇ
词性: 名词

拨子的意思

词语解释:

拨子bōzi

(1) 用来弹拨拨弦乐器(如里拉琴,曼多林)的小薄片

沉吟放拨插弦中。——·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plectrum

引证解释:

⒈ 弹奏弦乐器的用具。

《诗刊》1978年第2期:“垅垅金麦像琴弦,弹琴拨子是银镰。”

⒉ 高拨子的简称。徽剧主要曲调之一。京剧也用高拨子。

如:拨子倒板。

⒊ 量词。群,批。

《老残游记》第四回:“已经四五拨子马来催过了。”

国语词典:

用以拨弹弦乐器,使其发声的小甲片。多用于琵琶和三弦、阮、吉他等。

如:「调度人马,分五六拨子往目标出发。」

网络解释:

拨子

  • 拨子又称拨片. 用于演奏阮, 柳琴, 吉他等乐器. 一般由尼龙或者赛璐珞制成。
    • 1、此外,腰腿功、椅子功、蹉步、摔僵尸;原板、慢板、四平调、高拨子,演员的唱念做舞,手眼身法步,在舞台上迸射出青春的光彩。
    • 2、徽调多为二黄调、高拨子、吹腔、四平调等,间或亦有西皮调、昆腔和弋腔;而汉调演员演的则是西皮调和二黄调。
    • 3、乾隆年间,拨子与四平腔脱胎而来的吹腔逐渐融合,形成二簧腔。
    • 4、当年,以梅兰芳先生为首的四大名旦在各自的剧目中都没有安排过“高拨子”,主要是嫌其高亢太过。
    • 5、把玉米面、江面加入榆皮面擀成面条,晋北叫“圪瘩子”,长治叫玉米面拨子,放镲板和抿床上抿成条状下火锅中叫“擦擦子”、“抿圪斗”,“抿须须”。
    • 6、再如“出征”一场那段程味十足的“高拨子”唱腔,则是作为全剧积蓄后的一次融梅、程、尚于一体的亦文亦武酣畅淋漓的总爆发。

    字义分解

    • 拼音
    • 注音ㄅㄛ
    • 笔划8
    • 繁体
    • 五笔RNTY
    • 五行

    (1)(动)手脚或棍棒等横着用力;使东西移动:~门。

    (2)(动)分出一部分发给;调配:~粮|~款。

    (3)(动)掉转:~转马头。

    (4)(~子、~儿)(量)用于人的分组;伙:轮~儿休息。

    • 拼音
    • 注音ㄗˇ
    • 笔划3
    • 繁体
    • 五笔BBBB

    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

    2.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子。瓜子儿。子实。

    3.  动物的卵:鱼子。蚕子。

    4.  幼小的,小的:子鸡。子畜。子城。

    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子弹(dàn)。棋子儿。

    6.  与“母”相对: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辅音)。

    7.  对人的称呼:男子。妻子。士子(读书人)。舟子(船夫)。才子。

    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子。先秦诸子。

    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子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

    10.  用于计时:子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子夜(深夜)。

    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

    12.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子。乱子。胖子。

    13.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子门。

    1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