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平法
拼音:cháng píng fǎ
注音:ㄔㄤˊ ㄆ一ㄥˊ ㄈㄚˇ

常平法的意思

词语解释:

即常平。

引证解释:

⒈ 即常平。参见“常平”。

《新唐书·刘晏传》:“晏又以常平法,丰则贵取,饥则贱与,率诸州米尝储三百万斛。”

网络解释:

常平法

  • 常平法是唐刘晏为打击豪强、维护社会安定而推行的稳定市场、增加财政收入的政策。“安史之乱”后,唐经济破坏严重,而商贾乱中打劫,操纵市场,侵渔平民。刘晏针对这一现象,于各地设置知院官,并且“皆募驶足,置驿相望”,(驶足: 健于行走之人) 全面了解掌握各地物产丰歉和物价高低等信息,及时转达给朝廷。朝廷理财官吏根据各地物价高低采取相应对策。
  • 字义分解

    • 拼音cháng
    • 注音ㄔㄤˊ
    • 笔划11
    • 繁体
    • 五笔IPKH
    • 五行

    (1)(形)一般;普通;平常:~识|~态。

    (2)(形)不变的;经常:~数|冬夏~青。

    (3)(副)时常;常常:~来|~往。

    (4)姓。

    • 拼音píng
    • 注音ㄆㄧㄥˊ
    • 笔划5
    • 繁体
    • 五笔GUHK
    • 五行

    (1)(形)表面没有高低凹凸;不倾斜:~坦|~板|路很~。

    (2)(动)使平:~了三亩地。

    (3)(动)跟别的东西高度相同;不相上下:~槽|~列|~局。

    (4)(形)平均;公平:~分|持~之论。

    (5)(形)安定:风~浪静|心~气和。

    (6)(动)武力镇压;平定:~叛|~乱。

    (7)(动)抑止(怒气):你~~气。

    (8)(形)经常的;普通的:~时|~淡。

    (9)(名)平声:~仄|~上去入。(Pínɡ)姓。

    • 拼音
    • 注音ㄈㄚˇ
    • 笔划8
    • 繁体
    • 五笔IFCY
    • 五行

    (1)(名)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强制遵守的法律、指令、条例等行为规则的总称:宪~。

    (2)(名)方法、方式:写~。

    (3)(名)标准样子;可以模仿的:取~。

    (4)(名)佛教的教义;也泛指佛教和道教的:~术。

    (5)姓。

    (6)(动)效法:~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