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赎
拼音:zì shú
注音:ㄗˋ ㄕㄨˊ

自赎的意思

词语解释:

自赎zìshú

(1) 自己弥补罪过;自己赎罪

redeem oneself;atone for one's crime

引证解释:

⒈ 以资财入官赎罪或立功以赎罪。

《汉书·司马迁传》:“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
《宋史·叛臣传下·李全》:“义深走金,安用杀林德自赎。”
《明史·吴复传》:“二十八年,有罪,从征龙州,建功自赎。”

⒉ 泛指自赎其罪。

宋曾巩《进太祖皇帝总序状》:“仰负恩待,无以自赎。”
宋叶适《母杜氏墓志》:“闰月二十三日,竟卒。天乎痛哉!是所以照临诸孤之不孝,而使之终无以自赎者也。”

⒊ 自行解脱。

唐元稹《上门下裴相公书》:“阁下若能荡涤痕累,洞开嫌疑,弃仇如振尘,爱士如救馁,使恃才薄行者自赎於烦辱,以能见忌者骋力於通衢。”

国语词典:

弥补自己的罪过。

如:「自赎罪过」、「立功自赎」。

网络解释:

自赎

  • 自赎,指自己弥补罪过。见《汉书·司马迁传》:“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
    • 1、假如我果然罪大恶极,无论过去的微劳、现在的悔恨或是将来立功自赎的决心,都不能博取他的矜怜宽谅,那么我也希望得到一个明白的答复,我就死心塌地向别处去乞讨命运的布施了。 
    • 2、人需自赎,而非枯坐等人救度。
    • 3、假如我果然罪大恶极,无论过去的微劳、现在的悔恨或是将来立功自赎的决心,都不能博取他的矜怜宽谅,那麽我也希望得到一个明白的答覆,我就死心塌地向别处去乞讨命运的布施了。
    • 4、边缘心理催生了扬州文艺的狂狷之风、女性情结和狭邪潜流,其本质都是文艺主体为满足自身心理和社会需求而出现的文艺自赎行为。
    • 5、叙事视点本身的显现,构成了小说叙事话语的自赎,是对叙事权力本身的反思和反叛。
    • 6、文章认为该诗既是在内容、风格上对宫体诗的自赎和革新,也是在思想、审美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继承和开拓。

    字义分解

    • 拼音
    • 注音ㄗˋ
    • 笔划6
    • 繁体
    • 五笔THD
    • 五行

    (1)(代)自己:~爱|~备|~便|~费|~供|~家|~荐|~救|~勉|~弃|~谦|~强|~杀|~述|~诉|~习|~信|~省|~许|~选|~学|~专|~足|~不量力|~掘坟墓|~鸣清高|~投罗网|~我批评|~言~语|~作聪明。

    (2)(副)自然;当然:~不待言|~当努力|~有公道。

    (3)(介)从;由:~古|~外|~小|~远而近。

    • 拼音shú
    • 注音ㄕㄨˊ
    • 笔划12
    • 繁体
    • 五笔MFND
    • 五行

    (1)(动)用财物把抵押品换回

    (2)(动)抵消;弥补(罪过):~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