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yì shì |
注音: | 一ˋ ㄕˋ |
词性: | 名词 |
义士的意思
词语解释:
义士
(1) 具有高尚的道德原则或有节操、情操的或有武士风度的人
(2) 支持正义、维护正义的人,支持公正的人
(3) 有正义感的人,行为正当的或公正的人;有操行、明辨是非的人
引证解释:
⒈ 恪守大义、笃行不苟的人。
引《左传·桓公二年》:“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
汉刘向《列女传·楚接舆妻》:“义士非礼不动,不为贫而易操,不为贱而改行。”
宋苏轼《大臣论上》:“天下不幸而无明君,使小人执其权。当此之时,天下之忠臣义士莫不欲奋臂而击之。”
⒉ 指侠义之士。
引《战国策·赵策一》:“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
唐司空图《冯燕歌》:“魏中义士有冯燕,游侠幽并最少年。”
⒊ 旧指出钱赞助刻碑的人。
引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阴沟水》:“城东南有一碑,碑文悉破无验,惟碑背故吏姓名尚存:熹平元年,义士门生沛国萧刘定兴立。”
清翟灏《通俗编·释道》:“汉《曹全碑》阴:义士某千,义士某五百。义士盖但出财之人。今人出财布施皆曰信士。 宋太宗朝避御名,凡义字皆改为信。今之信士,即汉碑所称义士也。”
⒋ 旧时官吏把其离任后来到其原辖地的士民,称为“义士”。亦称“义民”。
国语词典:
守义不苟或品行超凡的人。
网络解释:
义士
义士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
- 1、夫用兵之要,在崇礼而重禄。礼崇,则智士至;禄重,则义士轻死。
- 2、取于为富不仁之徒,用于贫困无依之辈,非但无愧于心,且是仁人义士的慈悲善举,儒家佛家,其理一般。
- 3、听闻荆襄召义士以保疆场,刺子弟以补军伍。
- 4、你等竖子,不思大汉两百余年世代恩泽,竟做伪皇走狗肆意欺凌百姓、捕杀忠臣义士。
- 5、我早年杀人还少了吗?这些人都是忠臣义士,杀得越多,反抗的人就越多。
- 6、想当年多少忠臣义士,皆奋身不顾,倾家不顾,刀锯鼎镬不顾,覆宗灭族不顾……可谓忠骨可碎,丹心不腐!
字义分解
- 拼音yì
- 注音ㄧˋ
- 笔划3
- 繁体義
- 五笔YQI
- 五行木
1.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正义。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仗义直言。
2. 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义举。义务。义愤。义演。见义勇为。
3. 情谊:义气。恩义。义重如山。
4. 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意义。含义。释义。微言大义。
5. 指认为亲属的:义父。
6. 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义齿。义肢。
7. 姓。
与义士相关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