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
拼音: | shí èr shí |
注音: | ㄕˊ ㄦˋ ㄕˊ |
十二时的意思
词语解释:
古时分一昼夜为十二时,以干支为记。
犹言一昼夜,全天。
词牌名。亦称“十二时慢 ”。
曲牌名。属南曲商调。字数与词牌不同。用作引子。另南曲曲牌《尾声》一般为十二板,故亦有《十二时》之称。
引证解释:
⒈ 古时分一昼夜为十二时,以干支为记。 《左传·昭公五年》杜预注有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等名目,虽不立十二支之目,但已分十二时。至以十二支记时,《南齐书·天文志》始有之。参阅清赵翼《陔馀丛考·一日十二时始于汉》、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昭公五年》“十时”注。
⒉ 犹言一昼夜,全天。
引唐王维《送杨长史赴果州》诗:“鸟道一千里,猿啼十二时。”
《宋史·葛邲传》:“十二时中,莫欺自己。”
⒊ 词牌名。亦称“十二时慢”。 宋鼓吹四曲之一,双调或三段,有平韵、仄韵两调,四体。又为《忆少年》的别名,双调四六或四七字两体。
⒋ 曲牌名。属南曲商调。字数与词牌不同。用作引子。另南曲曲牌《尾声》一般为十二板,故亦有《十二时》之称。
国语词典:
古人分一天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等十二个时辰。
网络解释:
十二时
字义分解
- 拼音shí
- 注音ㄕˊ
- 笔划2
- 繁体十
- 五笔FGH
(1)(数)数目;九加一后所得。
(2)(形)表示达到顶点:~足|~成。
- 拼音èr
- 注音ㄦˋ
- 笔划2
- 繁体二
- 五笔FGG
(1)(数)数目字:一~。
(2)(数)序数;表顺序:第~。
(3)(形)次等的:~把刀。
(4)(形)两样:不~价。
与十二时相关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