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镞
拼音: | jiàn zú |
注音: | ㄐ一ㄢˋ ㄗㄨˊ |
词性: | 名词 |
箭镞的意思
词语解释:
箭头上的金属尖物。
引证解释:
⒈ 箭头上的金属尖物。
引《后汉书·西域传西夜》:“﹝西夜国﹞地生白草,有毒,国人煎以为药,傅箭鏃,所中即死。”
唐王建《射虎行》:“远立不敢污箭鏃,闻死还来分虎肉。”
清吴伟业《临江参军》诗:“日暮箭鏃尽,左右刀鋋集。”
国语词典:
箭头上装的尖锐或有倒钩的金属物。
网络解释:
箭镞
- 1、斯普里乌斯毫不注意的拔出来,像拔出来的不是箭镞,而是一根毫毛。
- 2、盐源青铜器数目最多的就是兵器,占到了六成以上,诸多剑、刀、戈、镦、削、矛、箭镞、斧、盾牌饰、臂甲,琳琅满目。
- 3、点钢箭的锥形箭镞异常锋利,常用来对付身披软甲之人。
- 4、张南张弓如满月,只听弓弦一响,已嗖的发出一箭,瞬间追上了甄行,眼看着锋利的箭镞就要没入他的后心。
- 5、周围的群雄奇地望去,只见方腊掌中之物竟是一支去掉了箭镞的箭矢,长约两尺有余,硬桃木的箭杆,五彩翢翎的箭羽,制作甚为精美。
- 6、箭镞过去用来作为猎食的武器。
字义分解
- 拼音jiàn
- 注音ㄐㄧㄢˋ
- 笔划15
- 繁体箭
- 五笔TUEJ
- 五行木
(名)古代兵器;长约二、三尺的细杆装上尖头;杆的末梢附有羽毛;搭在弓弩上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