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箭
拼音:yǔ jiàn
注音:ㄩˇ ㄐ一ㄢˋ

羽箭的意思

词语解释:

箭。因尾部缀鸟羽,故称。

引证解释:

⒈ 箭。因尾部缀鸟羽,故称。

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
宋朱敦儒《朝中措》词:“雪猎星飞羽箭,春游花簇雕鞍。”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弧矢》:“凡雕翎箭,行疾过鹰、鷂翎,十餘步而端正,能抗风吹。北虏羽箭多出此料。”

网络解释:

羽箭

  • 羽箭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箭,因尾部缀鸟羽,故称。
    • 1、快用三品羽箭,一定要确保钟乐申的安全!
    • 2、张清,祖籍章德府,绰号没羽箭,年少英俊,擅长飞蝗石绝技,百发百中,人称“没羽箭”。
    • 3、但等他们冲上地面后,发现等待他们的,只是无数的劲弩和铺天盖地而来的羽箭
    • 4、帝尧春天,僬侥国派使臣来中国进贡,献了三支“没羽箭”。
    • 5、此时的鹿角堑壕发挥了巨大作用,曹军既要铲除鹿角,推平堑壕,又要防备城头羽箭,手忙脚乱,士卒们像割麦子似的,一茬一茬倒下。
    • 6、噗、噗、噗,汉军的羽箭象耙犁一样将黄巾贼的阵营象犁地一样犁了一遍,黄巾贼最接近城墙的黄巾们成片成片的倒下。

    字义分解

    • 拼音
    • 注音ㄩˇ
    • 笔划6
    • 繁体
    • 五笔NNYG
    • 五行

    (1)(名)羽毛。

    (2)(名)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的“6”。参看

    • 拼音jiàn
    • 注音ㄐㄧㄢˋ
    • 笔划15
    • 繁体
    • 五笔TUEJ
    • 五行

    (名)古代兵器;长约二、三尺的细杆装上尖头;杆的末梢附有羽毛;搭在弓弩上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