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臑
拼音:bì nào
注音:ㄅ一ˋ ㄋㄠˋ

臂臑的意思

词语解释:

牲畜前体的中、下部。

引证解释:

⒈ 牲畜前体的中、下部。

《仪礼·特牲馈食礼》:“尸俎:右肩、臂臑、肫、胳。”
胡培翚正义:“《礼经释例·释牲上篇》曰:凡牲,左体谓之左胖,右体谓之右胖,前体谓之肱骨,又谓之前脛骨。肱骨三:最上谓之肩,肩下谓之臂,臂下谓之臑。”
唐李德裕《次柳氏旧闻》:“肃宗为太子时,尝侍膳,尚食置熟俎,有羊臂臑。”
宋王安石《北客置酒》诗:“引刀取肉割啖客,银盘臂臑薧与鲜。”
宋陆游《即席》诗之三:“长鱼腹腴羊臂臑,馋想久矣无秋毫。”

网络解释:

臂臑

  • 臂臑,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头冲、颈冲。属手阳明大肠经。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7寸。布有臂背侧皮神经,桡神经,及旋肱动、静脉的分支和肱深动、静脉。主治肩臂疼痛,颈项强急,瘿气,瘰疬,及肩关节周围炎,急性结膜炎等。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
  • 字义分解

    • 拼音bì,bei
    • 注音ㄅㄧˋ,˙ㄅㄟ
    • 笔划17
    • 繁体
    • 五笔NKUE
    • 五行

    1. 从肩到手腕的部分:臂力。臂腕。臂肘。左膀右臂。助你一臂之力。

    bei

    1. 〔胳臂〕见“胳”。

    • 拼音nào
    • 注音ㄋㄠˋ
    • 笔划18
    • 繁体
    • 五笔EFDJ

    1.  牲畜前肢的下半截。

    2.  中医指人自肩至肘前侧靠近腋部的隆起的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