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
拼音: | zhì liáng zhī |
注音: | ㄓˋ ㄌ一ㄤˊ ㄓ |
致良知的意思
词语解释:
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引证解释:
⒈ 本指一种天赋的道德意识。 明王守仁提出“致良知”的道德修养方法。认为良知即天理,存在于人的本体中。人们只要推极良知于客观事物,则一切行为活动就自然合乎理,即自然合乎封建伦理道德的标准。 王守仁也将这种“致良知”的功夫叫做“致知格物”。本指一种天赋的道德意识。 明王守仁提出“致良知”的道德修养方法。认为良知即天理,存在于人的本体中。人们只要推极良知于客观事物,则一切行为活动就自然合乎理,即自然合乎封建伦理道德的标准。 王守仁也将这种“致良知”的功夫叫做“致知格物”。
引良知。语出《孟子·尽心上》:“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网络解释:
致良知
- 1、如果没有“良知”与“致良知”则外部世界就没有意义。
- 2、龙溪将调息与致良知相结合,更从一念超脱处体悟灵明的超生死。
- 3、其哲学思想贯通综合王阳明的“致良知之学”与王心斋“格物之学”,提出“诚意修身说”;
- 4、第二部分:王阳明认识论思想的内容——“致良知”,包括认识的来源和标准、主客体关系、认识过程、认识与实践。
- 5、阳明学的真精神在阳明,而阳明根本精神在“致良知”。
- 6、他还消解了致良知作为道德实践系统的开展维度,从而体现了对王阳明学说的过度与片面的诠释。
字义分解
- 拼音zhì
- 注音ㄓˋ
- 笔划10
- 繁体緻
- 五笔GCFT
- 五行火
(1)(动)给与;向对方表示(礼节、情意等):~辞|~电|~函|~候|~敬|~谢。
(2)(动)集中(力量、意志等)于某个方面:~力|专心~志。
(3)(动)招致:~病。
(4)(动)以致:~使人误解。
(5)(名)情趣:兴~|别~。
(6)(形)精密、精细:细~|精~。
- 拼音liáng
- 注音ㄌㄧㄤˊ
- 笔划7
- 繁体良
- 五笔YVEI
- 五行火
(1)(形)好:优~|~好|善~|~药苦口|~策|~辰。
(2)(名)善良的人:除暴安~。
(3)(副)很:~久|获益~多|用心~苦。
(4)(Liánɡ)姓。
与致良知相关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