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葬
拼音:huǒ zàng
注音:ㄏㄨㄛˇ ㄗㄤˋ
词性: 动词

火葬的意思

词语解释:

火葬huǒzàng

(1) 对死者实行火化、把骨灰装入容器,然后埋葬或保存的行动或实践

cremation

引证解释:

⒈ 谓把尸骸投入火中焚毁。

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渤海太守史良好一女子,许嫁而不果, 良怒,杀之,断其头而归,投於灶下,曰:‘当令火葬。’”

⒉ 葬法之一。用火焚化死人遗体,将骨灰装入容器,然后埋葬或保存。盛行于古印度,后随佛教传入中国。明清时官府禁火葬。

《南史·夷貊传上·扶南》:“死者有四葬……火葬则焚为灰烬。”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送终殯葬,其仪有三:一曰火葬,积薪焚燎;二曰水葬,沉流漂散;三曰野葬,弃林饲兽。”
清顾炎武《日知录·火葬》:“火葬之俗,盛行於江南,自宋时已有之。”
曹禺《北京人》第三幕:“我死了,你就给我火葬。”

国语词典:

用火焚化死者遗体后,将骨灰置于容器中,再予以埋葬或存放。

词语翻译

英语
to cremate
德语
Feuerbestattung (S)​, Leichenverbrennung (S)​, kremieren (V)​
法语
incinérer

网络解释:

火葬 (葬法之一)

  • 火葬是一种处理尸体的方式,具体而言是以火把尸体烧成骨灰,然后安置在骨灰瓮中、埋于土中、撒于水中或空中,甚至以火箭射上太空。印度教、佛教盛行火葬,其中以佛祖释迦牟尼,圆寂后火葬留下舍利子而闻名于世,世界各地的佛教徒纷纷效仿死后火葬的葬式,儒家、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则盛行土葬。
  • 自从二十世纪开始,火葬在世界各地被提倡,以节约稀少的耕地。现时中国大陆的火葬比例为53%,美国为26%,英国为70%,日本则超过90%。查考我国古代文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某些地区就有火葬习俗。这在《列子·汤问》、 《吕氏春秋·义赏》、《荀子·大略》等篇均有记载。《墨子·节葬下》记载道:“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
  • 火葬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

    • 1、改土葬为火葬,是一件利国利民,移风易俗的大事。
    • 2、大体上可分为深葬、野葬、火葬和土葬几种。
    • 3、图为已故演员张真英的运灵队伍走进火葬场。
    • 4、据钟海涛说,医院内引流产或者病亡的死婴遗体被视为“医疗垃圾”,根据相关规定应当火葬
    • 5、职场就是炼丹炉,炼出火眼精金,七十二般变化,看穿一切,随机应变,不变的是要钱;职场就是火葬场,那些没炼成火眼精金,七十二般变化的一定会被烧成灰,若有没烧成灰的,那一定是。
    • 6、人死之后会上天堂还是下地狱我不知道,反正我是去火葬场!

    字义分解

    • 拼音huǒ
    • 注音ㄏㄨㄛˇ
    • 笔划4
    • 繁体
    • 五笔OOOO

    (1)(~儿)物体燃烧时所发的光和焰。

    (2)指枪炮弹药:~器|~力|军~|走~。

    (3)火气:上~|败~。

    (4)形容红色:~红|~鸡。

    (5)比喻紧急:~速|~急。

    (6)(~儿)比喻暴躁或愤怒:~性|冒~|心头~起。

    (7)同“伙”。

    (8)(Huǒ)姓。

    • 拼音zàng
    • 注音ㄗㄤˋ
    • 笔划12
    • 繁体
    • 五笔AGQA
    • 五行

    (1)(名)掩埋死者遗体:埋~|安~。

    (2)(名)泛指处理死者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