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足之势
拼音:dǐng zú zhī shì
注音:ㄉ一ㄥˇ ㄗㄨˊ ㄓ ㄕˋ
词性: 成语

鼎足之势的意思

词语解释:

鼎足之势dǐngzúzhīshì

(1) 形势如同鼎的足,比喻三方对立的形势

a situation of tripartite confrontation

(2) 亦说“鼎足之形

引证解释:

⒈ 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势。参见“鼎足而立”。

晋孙楚《为石仲容与孙晧书》:“自谓三分鼎足之势,可与泰山共相终始。”
《晋书·皇甫谧传》:“故冯以弹剑感主, 女有反赐之説, 项奋拔山之力, 蒯陈鼎足之势, 东郭劫於田荣,颜闔耻於见逼。”
《三国演义》第三八回:“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国语词典:

比喻三方面分别对立的局势。

网络解释:

鼎足之势

  • 鼎足之势,汉语成语,
  • 拼音:dǐng zú zhī shì,
  • 释义为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
  • 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
  • 鼎足之势的近反义词

    • 1、赤壁之战决定了魏、蜀、吴三国鼎足之势
    • 2、方今已成鼎足之势,吴魏不曾入寇,相父何不安享太平?
    • 3、那些苦海境的强者全都在争抢那三只石匣子,天崩地裂,云蒸雾绕,七位强者占据了三方阵营,每一方都占有一只石匣子,成鼎足之势站立,彼此对峙,相互戒备着。 
    • 4、想起连刘毕也是如此,珂月不禁又凄又悲,谁能想到青梅竹马一块儿长大的四个人,到如今却闹了个鼎足之势,谁也不能容谁、谁也不愿让谁的地步。
    • 5、如省心改过,宜即早回,各守疆界,以成鼎足之势,免致生灵涂炭,汝等皆得全生。
    • 6、再想合力杀敌,已经变成了奢望,三人成鼎足之势严阵以待,同时还在商量着脱身之策。

    字义分解

    • 拼音dǐng
    • 注音ㄉㄧㄥˇ
    • 笔划12
    • 繁体
    • 五笔HNDN

    (1)(名)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三足两耳:钟~。

    (2)(副)正当、正在:~盛。

    • 拼音
    • 注音ㄗㄨˊ
    • 笔划7
    • 繁体
    • 五笔KHU

    (1)(名)脚;腿:~迹|~球|画蛇添~。

    (2)(名)器物下部形状像腿的部分:鼎~。

    (3)(形)充足;足够:~额|~金|~数|~月|富~|丰衣~食。

    (4)(副)够得上某种数量或程度:菜~有十斤。

    (5)(副)足以(多用于否定式):不~为凭|微不~道。

    • 拼音zhī
    • 注音
    • 笔划3
    • 繁体
    • 五笔PPPP
    • 五行

    [ zhī ]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 拼音shì
    • 注音ㄕˋ
    • 笔划8
    • 繁体
    • 五笔RVYL
    • 五行

    (1)(名)势力:权~。

    (2)(名)一切事物表现出来的趋向:~如破竹。

    (3)(名)自然界的现象或形势:山~|地~。

    (4)(名)政治、军事或其他社会活动方面的状况或情势:趋~|局~。

    (5)(名)姿态:手~。

    (6)(名)雄性生殖器: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