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tǔ zhe |
土着的意思
词语解释:
引证解释:
亦作“土箸 ”。世代定居一地。
《史记·西南夷列传》:“其俗或土箸,或移徙,在蜀之西。”《汉书·西域传上》:“ 西域诸国,大率土著。” 颜师古注:“言著土地而有常居,不随畜牧移徙也。”《宋书·孔季恭传》:“夫训农修本,有国所同,土著之民,习翫日久,如京师无田,不闻徙居他县。” 清朱大韶《实事求是斋经义·司马法非周制说》:“ 桓公问伍鄙之法, 管子曰:‘相地而差徵,则民不移;徵不旅旧,则民不偷。’谓随地之美恶而差其徵税,则民安土箸不移徙。” 清龚自珍《西域置行省议》:“ 山西号称海内最富,土著者不愿徙。” 瞿秋白《饿乡纪程》十:“所以那地方土著的资产阶级很少,大多数只是‘农业的’小资阶级,外来的如中国人等,也是私人商业经济,小买卖小手艺等等。”
指世代居住的地方。
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十:“ 东平 ( 沉东平 )先生《临平记》以唐诗人邱丹为临平人。考《全唐诗》云:‘ 邱丹 , 苏州嘉兴人, 诸暨令,歷尚书郎,隐临平山 。’则临平乃其流寓,而非土著也。”
世代居住本地的人。
宋赵汝砺《北苑别录·采茶》:“大抵采茶,亦须习熟,募夫之际,必择土著及諳晓之人。” 元周伯琦《兴和郡》诗:“ 滦阳界东履, 汾晋直西略。提封广以遐,编氓半土著。”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田子成》:“少君姓江 ,此间土著。” 茅盾《故乡杂记》:“据镇志,则宋朝时‘汉奸’ 秦桧的妻王氏是这镇的土著。”
网络解释:
土着
- 1、最后,这位土着商人领袖谈到如今的丽江,说自己“已经看开”,只求一干兄弟生活富足。
- 2、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老理儿再次应验楼市,真正红得发紫的,不是公众楼盘,而是那些几乎不宣传就被周边“土着”、业内人士哄抢的现象。
- 3、中国尚未证明和展现了雷达,发射器或高级土着定位系统。
- 4、从历史上看,山东地区从来就未成为过无人区,一直有土着居民在这里生生不息。
- 5、此举激怒了芬兰、冰岛以及瑞典等北欧国家,北极土着部落也感到十分不满。
- 6、你酷,你喝水在水库,睡觉在古墓,嘴里流瀑布,四肢像枕木,你当你是貂禅吕布,其实你是南极土着。
字义分解
- 拼音tǔ
- 注音ㄊㄨˇ
- 笔划3
- 繁体土
- 五笔FFFF
- 五行土
(1)(名)泥土;土壤
(2)(名)土地。
(3)(副)本地的;地方的:~特产|~俗。
(4)(名)指我国民间沿用的生产技术和有关的设备、产品、人员等:~方|~招儿。
(5)(形)不合潮流;不开通:~气。
(6)(名)未熬制的鸦片:烟~。
(7)姓。
- 拼音zhuó,zháo,zhāo,zhe
- 注音ㄓㄨㄛˊ,ㄓㄠˊ,ㄓㄠ,˙ㄓㄜ
- 笔划11
- 繁体着
- 五笔UDHF
- 五行金
zhuó
1. 穿(衣):穿着。穿红着绿。着装。
2. 接触,挨上:着陆。附着。不着边际。
3. 使接触别的事物,使附在别的物体上:着眼。着笔。着色。着墨。着力。着想。着意(用心)。
4. 下落,来源:着落。
5. 派遣:着人前来领取。
6. 公文用语,表示命令的口气:着即施行。
zháo1. 接触,挨上:着边。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2. 感受,受到:着凉。着急。着忙。着风。着迷。
3. 使,派,用:别着手摸。
4. 燃烧,亦指灯发光:着火。灯着了。
5. 入睡:躺下就着。
6. 用在动词后,表示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打着了。没见着。
zhāo1. 下棋时下一子或走一步:着法。着数。一着儿好棋。
2. 计策,办法:高着儿。没着儿了。
3. 放,搁进去:着点儿盐。
4. 应答声,表示同意:这话着哇!着,你说得真对!
zhe1. 助词,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的持续:走着。开着会。
2. 助词,表示程度深:好着呢!
3. 助词,表示祈使:你听着!
4. 助词,用在某些动词后,使变成介词:顺着。照着办。
与土着相关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