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
拼音:sān jiāng
注音:ㄙㄢ ㄐ一ㄤ

三江的意思

词语解释:

1.古代各地众多水道的总称。《书·禹贡》:"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周礼·夏官·职方氏》:"其川三江。"汉以后有多种解释。《国语·越语上》韦昭注以吴江﹑钱塘江﹑浦阳江为三江。《水经注·沔水》引郭璞说以岷江﹑松江﹑浙江为三江。《书·禹贡》陆德明释文引《吴地记》以松江﹑娄江﹑东江为三江。《汉书·地理志上》颜师古注以北江﹑中江﹑南江为三江。 2.蜀有三江,即岷江﹑涪江﹑沱江。 3.指广东境内的西江﹑北江﹑东江。 4.指鸭绿江﹑松花江﹑黑龙江。

引证解释:

⒈ 古代各地众多水道的总称。

《书·禹贡》:“三江既入, 震泽底定。”
《周礼·夏官·职方氏》:“其川三江。”
汉以后有多种解释。 《国语·越语上》韦昭注以吴江、钱塘江、浦阳江为三江。 《水经注·沔水》引郭璞说以岷江、松江、浙江为三江。 《书·禹贡》陆德明释文引《吴地记》以松江、娄江、东江为三江。 《汉书·地理志上》颜师古注以北江、中江、南江为三江。 南朝宋谢灵运《入彭蠡湖口》诗:“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
唐杜甫《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诗:“天台隔三江,风浪无晨暮。”
元方回《听航船歌》诗之六:“南到杭州北楚州,三江八堰水通流。”
清龚自珍《胡户部集同人祀汉郑司农作祀议一篇质户部户部属檃括其指为韵语以谐之》:“《尚书》有今文,隻义餽贫送,四辨餽《尧典》,三江餽《禹贡》。”

⒉ 蜀有三江,即岷江、涪江、沱江。

明杨慎《嘉州刘介川进士母寿诗》:“三江化作长春酒,戯綵恒斟爱日亭。”
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升庵集》:“蜀之三江:外水岷江,中水涪江,内水沱江也。”

⒊ 指广东境内的西江、北江、东江。

清黄遵宪《羊城感赋》之二:“手挽三江尽北流,寇氛难洗越人羞。”

⒋ 指鸭绿江、松花江、黑龙江。

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十三:“鸭緑江、松花江、黑龙江,称三江,其源在长白山顶。”

国语词典:

江苏、江西、安徽三省的合称。

网络解释:

三江 (地理名词)

  • 最早提出“三江”名称的应是战国时期的《尚书》著作,内有一篇《禹贡》,记述了我国九州的方域、地质、物产、贡赋、交通、政治、民族分布等,对扬州(九州之一,泛指淮河以南,南海以北的广大地区)地理的介绍为“三江即入,震泽(即太湖)厎定。”这里所指的“三江”,是指太湖附近的松江、钱塘江、浦阳江。现代最著名和最有代表性的三江有二,一是西南三江:长江、黄河和澜沧江,因“三江源”而蜚声海内外;一是东北三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因“三江平原”而世人皆知。
    • 1、三尺男儿顶天地,四海五湖皆豪气,五光十色风光显,其实背后不容易,八三日子属于你,放松心情释压力,开开心心乐一场,明日再把作提。愿你:八方财星照、三江鸿运临、八三祝福到。
    • 2、从六月二十日晚上开始,三江县连降暴雨,加上贵州省从江县洪峰袭来,榕江、苗江水位猛涨,榕江河水位为一百零三点二五米,超过警戒线十点二五米。
    • 3、黑龙江省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分布集中,面积较大,是有高度多样性的生态系统。
    • 4、唉,难啊,尽管步履维艰,谢三江还是一步步沉重向前,骨子里自然有些虚怯。
    • 5、三江口卧龙吊孝吊周瑜是庞统,不是诸葛亮。
    • 6、气候变暖也使得三江源地区的人类活动范围越来越广泛,牧民定居已经普遍,许多游牧区已经可以常年放牧,甚至在长江源头的冰川下也出现定居牧民村落。

    字义分解

    • 拼音sān
    • 注音ㄙㄢ
    • 笔划3
    • 繁体
    • 五笔DGGG
    • 五行

    (1)(量)数目;二加一后所得。

    (2)(量)表示多数或多次:~番五次。

    • 拼音jiāng
    • 注音ㄐㄧㄤ
    • 笔划6
    • 繁体
    • 五笔IAG
    • 五行

    (1)(名)大河:长~|珠~|黑龙~。

    (2)(名)指长江:~汉|~淮|~南|~左。

    (3)(名)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