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法学
拼音:wén fǎ xué
注音:ㄨㄣˊ ㄈㄚˇ ㄒㄩㄝˊ

文法学的意思

词语解释:

研究语言结构方式的科学。

引证解释:

⒈ 研究语言结构方式的科学。参见“文法”。

胡适《中国文的教授》:“以后中学堂的国文教员应该有文法学的知识,不懂文法的,决不配做国文教员。”
朱自清《语文学常谈》:“语言学里又包括文法学。”

  • 1、他们大多用来甄别可疑的文法学校的新入学者。
  • 2、第一个把思考这个问题带到我面前的是我文法学校的校长,当然这样的方式,这样的结果是他始料不及的。
  • 3、中等教育包括文法学校,职校以及艺术类学校。
  • 4、国家与国王的权利,如果由文法学家来议论的话,就会沦为上的问题了。
  • 5、宾荷尔是圣会教士,又是南安普敦一所公立文法学校校监。
  • 6、凯斯蒂文女子文法学校是一座引人注目的红砖房,座落在山顶上,俯瞰城镇中心。

字义分解

  • 拼音wén
  • 注音ㄨㄣˊ
  • 笔划4
  • 繁体
  • 五笔YYGY

(1)(名)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中~。

(2)(名)文章;作品:美~。

(3)(名)文言:半~半白。

(4)(名)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化|~明|~物。

(5)(名)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

(6)(名)非军事的(跟‘武’相对):~职|~武双全。

(7)(名)古时称在身上、脸上刺画花纹或字:~身|~了双颊。

(8)(旧读wèn)掩饰:~过饰非。

(9)(名)关于读书人的:~人。

(10)(名)姓。

(11)(量)一文不值。

(12)(形)柔和;不猛烈:~雅|~火。

(13)(形)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

  • 拼音
  • 注音ㄈㄚˇ
  • 笔划8
  • 繁体
  • 五笔IFCY
  • 五行

(1)(名)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强制遵守的法律、指令、条例等行为规则的总称:宪~。

(2)(名)方法、方式:写~。

(3)(名)标准样子;可以模仿的:取~。

(4)(名)佛教的教义;也泛指佛教和道教的:~术。

(5)姓。

(6)(动)效法:~后王。

  • 拼音xué
  • 注音ㄒㄩㄝˊ
  • 笔划8
  • 繁体
  • 五笔IPBF
  • 五行

(1)(动)学习:~书法。

(2)(动)模仿:鹦鹉~舌|~得很像。

(3)(名)学问:博~|才疏~浅|治~。

(4)(名)指学科:化~|数~|新~。

(5)(名)学校: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