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tóng yì |
注音: | ㄊㄨㄥˊ 一ˋ |
同异的意思
词语解释:
相同与不同。
指同于世与不同于世;同于己与不同于己。
谓差异,不同。
异议。亦指立异议。
引申指有异志,叛乱。
指异于己的观点﹑见解。
引证解释:
⒈ 战国时名家惠施提出的名辩论题,认为事物中存在小同异和大同异两种。人们对不同事物的认识有一致的和不一致的,这种认识上的同或异,为小同异;而万物具有完全相同的一面,即都离不开存亡变化,又有完全相异的一面,即各自的变化又不一样,此为大同异。参见“坚白同异”。
引《庄子·天下》:“﹝惠施曰﹞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成玄英疏:“物情分别,见有同异,此小同异也。死生交谢,寒暑递迁,形性不同,体理无异,此大同异也。”
⒉ 相同与不同。
引《礼记·曲礼上》:“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后有扬雄著《方言》,其言大备,然皆考名物之同异,不显声读之是非也。”
⒊ 指同于世与不同于世;同于己与不同于己。
引宋苏轼《谢苏自之惠酒》诗:“不如同异两俱冥,得鹿亡羊等嬉戏。”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此辈结党营私,朋求进取,以同异为爱恶,以爱恶为是非。”
⒋ 谓差异,不同。 《新唐书·张行成传》:“尝侍宴,帝语山东及关中人,意有同异。
引行成曰:‘天子四海为家,不容以东西为限,是示人以隘矣。’帝称善。”
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三:“盖晋史凡十八家,而唐人修书又出於二十一人之手,岂无同异耶?”
⒌ 异议。亦指立异议。
引《三国志·魏志·袁涣传》“父滂,为汉司徒” 裴松之注引晋袁宏《汉纪》:“当权宠之盛,或以同异致祸, 滂独中立於朝,故爱憎不及焉。”
《世说新语·赏誉》“王恭始与王建武甚有情,后……致疑隟” 刘孝标注引《晋安帝纪》:“卿何妄生同异,疑误朝野。”
《晋书·王彬传》:“江州当人强盛时,能立同异,此非常人所及。”
《南齐书·徐孝嗣传》:“孝嗣文人不显同异,名位虽大,故得未及祸。”
⒍ 引申指有异志,叛乱。
引《宋书·武帝纪下》:“谢晦数从征伐,颇识机变,若有同异,必此人也。”
《南齐书·萧颖胄传》:“时军旅之际,人情未安…… 张炽从絳衫左右三十餘人,入千秋门,城内惊恐,疑有同异。”
⒎ 指异于己的观点、见解。 《新唐书·儒学传中·王元感》:“李宪等本章句家,见元感詆先儒同异,不懌,数沮詰其言。
引元感缘罅申释,竟不詘。”
国语词典:
同与不同。
网络解释:
同异
同异 (词语解释)
- 1、比较司马迁、班固文学思想的同异颇有意义。
- 2、礼所以决嫌疑、定犹豫、别同异、明是非者也。
- 3、然后此书之旨,支分节解、脉络贯通、详略相因、巨细毕举,而凡诸说之同异得失,亦得以曲畅旁通,而各极其趣。
- 4、庐陵王义真颇辞义,待接甚厚;徐羡之等疑延之为同异,意甚不悦。
- 5、考察其代表人物戴震、阮元各自的学术主张与学术实践,比较二者的同异之处,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汉学治学宗旨的科学性与局限性。
- 6、善善恶恶,不可以诬,故称一字,则至明矣;定褒贬是非之宜,泯同异纷纶之论。
字义分解
- 拼音tóng,tòng
- 注音ㄊㄨㄥˊ,ㄊㄨㄥˋ
- 笔划6
- 繁体同
- 五笔MGKD
tóng
1. 一样,没有差异:相同。同一(a.一致,统一;b.共同的一个或一种)。同侪(同辈)。同庚(同岁)。同年。同胞。同人(a.在同一单位工作的人;b.同行业的人)。同仁(同人)。同仇敌忾。同工异曲。同室操戈。情同手足。
2. 共,在一起(从事):共同。同学。同步。殊途同归。同舟共济。
3. 和,跟:同流合污。
4. 姓。
tòng1. 〔胡同〕见“胡”。
与同异相关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