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阳
拼音:fú yáng
注音:ㄈㄨˊ 一ㄤˊ

浮阳的意思

词语解释:

指鱼浮于水面以就阳光。
日光。

引证解释:

⒈ 指鱼浮于水面以就阳光。

⒉ 日光。

《文选·张协<杂诗>》:“浮阳映翠林,廻猋扇緑竹。”
吕向注:“浮阳,日光也。”
唐李白《夕霁杜陵登楼寄韦繇》诗:“浮阳灭霽景,万物生秋容。”
唐钱起《登秦岭半岩遇雨》诗:“屏翳忽腾气,浮阳惨无暉。”
宋沉遘《道中见新月寄内》诗:“欲知归期蚤,东风弄浮阳。”

网络解释:

浮阳

  • 古县名。西汉置。在浮水之阳,故名。治所在今河北沧县东南东关。隋开皇中改名清池。西汉为勃海郡治;北魏曾为浮阳郡治。
  • 字义分解

    • 拼音
    • 注音ㄈㄨˊ
    • 笔划10
    • 繁体
    • 五笔IEBG
    • 五行

    (1)(动)停留在液体表面上(跟‘沉’相对)

    (2)(动)〈方〉在水里游:他一口气~到对岸。

    (3)(形)在表面上的:~皮|~面|~土。

    (4)(形)可移动的:~财。

    (5)(形)暂时的:~记|~支。

    (6)(形)轻浮;浮躁:他人太~;办事不踏实。

    (7)(形)空虚;不切实:~名|~夸。

    (8)(形)超过;多余:人~于事|~额。

    • 拼音yáng
    • 注音ㄧㄤˊ
    • 笔划6
    • 繁体
    • 五笔BJG
    • 五行

    (1)(名)我国古代哲学认为存在于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中的两大对立面之一(跟‘阴’相对):阴~二气。

    (2)(名)太阳;日光:~光|~历|~坡|朝~。

    (3)(名)山的南面;水的北面:衡~(在衡山之南)。

    (4)(形)凸出的:~文。

    (5)(形)外露的;表面的:~沟|~奉阴违。

    (6)(形)指属于活人和人世的(迷信):~宅|~间|~寿。

    (7)(形)带正电的:~电|~极。

    (8)(名)指男性生殖器。

    (9)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