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则
拼音:yí zé
注音:一ˊ ㄗㄜˊ

彝则的意思

词语解释:

经常的制度,准则。

引证解释:

⒈ 经常的制度,准则。

《宋书·礼志四》:“今昭皇太后正位母仪,尊号允著,祔庙之礼,宜备彝则。”
《南史·梁纪下·元帝》:“仰望鸞舆,匪朝伊夕,瞻言法驾,载渴且飢。岂可久稽众议,有旷彝则。”
《旧唐书·高季辅传》:“伏愿一垂训诫,永循彝则。”
宋曾巩《夫人曾氏墓志铭》:“尚类于古,淑为夫人,壼有彝则,仔肩以身。”

网络解释:

彝则

  • 经常的制度,准则
  • yí zé
  • 彝则
  • 。《宋书·礼志四》:“今 昭皇太后 正位母仪,尊号允著,祔庙之礼,宜备彝则。”《南史·梁纪下·元帝》:“仰望鸾舆,匪朝伊夕,瞻言法驾,载渴且饥。岂可久稽众议,有旷彝则。”《旧唐书·高季辅传》:“伏愿一垂训诫,永循彝则。” 宋 曾巩 《夫人曾氏墓志铭》:“尚类于古,淑为夫人,壼有彝则,仔肩以身。”
  • 字义分解

    • 拼音
    • 注音ㄧˊ
    • 笔划18
    • 繁体
    • 五笔XGOA
    • 五行

    (1)(名)古代盛酒的器具。也泛指祭器:~器|鼎~。

    (2)(名)〈书〉法度;常规:~准。

    (3)(名)彝族。

    • 拼音
    • 注音ㄗㄜˊ
    • 笔划6
    • 繁体
    • 五笔MJH
    • 五行

    (1)(名)规范。

    (2)(名)规则。

    (3)(动)效法。

    (4)(量)用于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5)(连)表示因果关系的词。

    (6)(连)表示转折关系的词。

    (7)(连)表示肯定判断的词。

    (8)(连)表示两件事在时间上前后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