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城
拼音:xíng chéng
注音:ㄒ一ㄥˊ ㄔㄥˊ

行城的意思

词语解释:

1.古代守城拒敌的设备。 2.临时建成的城垣。 3.即行像。

引证解释:

⒈ 古代守城拒敌的设备。参见“臺城”。

《墨子·备高临》:“羊黔者,将之拙者也,足以劳卒,不足以害城。守为臺城,以临羊黔,左右出巨各二十尺,行城三十尺。”
孙诒让间诂:“臺城,即行城也。”
《孙膑兵法·官一》:“攻兼用行城。”

⒉ 临时建成的城垣。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隋炀帝率大军出榆林塞,令宇文恺作观风行殿,又作行城,可以在平地上临时造出大城和大殿。”

⒊ 即行像。参见“行像”。

《岁时广记》卷二十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二月八日, 释氏下生之日, 迦文成道之时,信捨之家建八关斋戒,车轮宝盖,七变八会之灯。至今二月八日平旦,执香花绕城一匝,谓之行城。”

网络解释:

行城

  • 行城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xíng chéng,指古代守城拒敌的设备。
  • 字义分解

    • 拼音háng,xíng
    • 注音ㄏㄤˊ,ㄒㄧㄥˊ
    • 笔划6
    • 繁体
    • 五笔TFHH

    • 拼音chéng
    • 注音ㄔㄥˊ
    • 笔划9
    • 繁体
    • 五笔FDNT
    • 五行

    (1)(名)城墙:~外|万里长~。

    (2)(名)城墙以内的地方:东~。

    (3)(名)城市(跟‘乡’相对):消灭~乡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