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音
拼音:fàn yīn
注音:ㄈㄢˋ 一ㄣ

梵音的意思

词语解释:

1.梵呗。 2.佛教谓大梵天王所出的音声。亦指佛﹑菩萨的音声。 3.犹梵语。亦泛指印度的语言。

引证解释:

⒈ 梵呗。

南朝梁慧皎《高僧传·经师论》:“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讚则号为梵音。”
唐宋之问《奉和幸三会寺应制》:“梵音迎漏彻,空乐倚云悬。”
明何景明《再至寺》诗:“古壁栖金象,花宫出梵音。”
清袁于令《西楼记·捐姬》:“听松风梵音,偶来萧寺,看他疏写千张纸。”
李涵秋《广陵潮》第六七回:“一面命小和尚替太太们点齐香烛,请大家拜佛。霎时鐃鈸叮当,梵音高唱。”

⒉ 佛教谓大梵天王所出的音声。亦指佛、菩萨的音声。

《法苑珠林》卷四九:“何等为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彻,四者其音深满,五者周徧远闻。具此五者,乃名梵音。”
《三藏法数》卷三二:“梵音者,即大梵天王所出之声,而有五种清净之音也。”

⒊ 犹梵语。亦泛指印度的语言。

唐黄滔《灵山塑北方毗沙门天王碑》:“夫毗沙门,梵音, 唐言多闻也。”
五代齐己《赠念<法华经>僧》诗:“更堪诵入陀罗尼, 唐音梵音相杂时。”
明王鏊《震泽长语·音韵》:“华音论读,必以一音为一读;梵音论讽,虽一音,而一音之中,自有抑扬高下。”
郭沫若《文艺论集·太戈尔来华的我见》:“我虽然不曾躬聆他的梵音,但是我在印刷物上看见过他《从印度带去的使命》。”

国语词典:

诵唱佛经的声音。

网络解释:

梵音 (佛教用语)

  • 梵音,拼音读法fànyīn,外文名Sanskrit,指佛的声音,佛的声音有五种清净相,即正直、和雅、清彻、深满、周遍远闻,为佛三十二相之一。
    • 1、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我倒要看看他梵音寺能固若金汤到什么程度!
    • 2、雷鸣般的喝声,在坊市之中浩浩荡荡的响彻而去,余音缭绕间,如梵音回荡般,令人心神震动。
    • 3、贝梵音连忙站起来让座,冲了一杯茶,莞尔一笑,恭敬地递给李墨阳。
    • 4、哼!就是你也会金身武技那又如何?我的铁骨金身乃是梵音宗三大金身武技之一!是玄门正宗的金身武技,岂是你那些旁门歪道的金身武技所能够比拟的?
    • 5、院子边的蔷薇花虽然没有如此奢华,但那曲曲折折的藤蔓,那淡妆浓抹的花朵,就已足够诗意了;还有那“香云落衣袂,一月留余香”的梵音如缕的香气,微风轻轻一吹,就溢满院落,溢满整栋房屋,真是让人一世流连。
    • 6、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梵音

    字义分解

    • 拼音fàn
    • 注音ㄈㄢˋ
    • 笔划11
    • 繁体
    • 五笔SSMY
    • 五行

    (名)梵语“梵摩”的省称;意思是清静;常指关于佛教的:~宫|~刹。

    • 拼音yīn
    • 注音ㄧㄣ
    • 笔划9
    • 繁体
    • 五笔UJF
    • 五行

    (1)(名)声音:~响|~乐|口~|杂~。

    (2)(名)消息:佳~|~信。

    (3)(名)指音节: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