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韊
拼音:fù lán
注音:ㄈㄨˋ ㄌㄢˊ

负韊的意思

词语解释:

亦作“负籣”。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负籣”。

《史记·魏公子列传》:“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於界, 平原君负韊矢,为公子先行。”
裴駰集解引吕忱曰:“韊盛弩矢。”
后以“负韊”指背负革制的箭筒。 《汉书·韩延寿传》:“令骑士兵车四面营陈,被甲鞮鞪居马上,抱弩负籣。”
颜师古注:“籣,盛弩矢者也,其形如木桶。”

网络解释:

负韊

  • 负韊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fù lán,是指负籣。
  • 字义分解

    • 拼音
    • 注音ㄈㄨˋ
    • 笔划6
    • 繁体
    • 五笔QMU
    • 五行

    (1)(动)〈书〉背(bēi)

    (2)(动)担负:~责任|身~重任。

    (3)(动)依仗;依靠:~靠|~险固守。

    (4)(动)遭受:~伤|~屈。

    (5)(动)享有:久~盛名。

    (6)(动)亏欠;拖欠:~债。

    (7)(动)背弃;违背:~约|忘恩~义。

    (8)(动)失败(跟‘胜’相对):胜~未分。

    (9)(形)小于零的(跟‘正’相对):~数|~号。(形)指得到电子的(跟‘正’相对):~数|~号。(形)指得到电子的(跟‘正’相对)

    • 拼音lán
    • 注音ㄌㄢˊ
    • 笔划29
    • 繁体
    • 五笔AFAI

    1.用皮革制的盛弩箭的袋子:“平原君负~矢,为公子先引。”

    2.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