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臬
拼音:guī niè
注音:ㄍㄨㄟ ㄋ一ㄝˋ
词性: 名词

圭臬的意思

词语解释:

圭臬guīniè

(1) 指圭表,比喻标准,准则和法度;可以据此作出决定或判断的根据

圭臬星经奥,虫篆丹春广。——杜甫《八哀诗》
适应之说,迄今日学人犹奉为圭臬。——鲁迅《人之历史》
criterion;standard

引证解释:

⒈ 土圭和水臬。古代测日影、正四时和测度土地的仪器。

唐杜甫《八哀诗·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圭臬星经奥,虫篆丹青广。”
明黄佐《乾清宫赋》:“揆日晷,验星文,陈圭臬,絜广轮。”

⒉ 比喻典范;准则。

清钱泳《履园丛话·耆旧·西庄光禄》:“世之言学者,以先生为圭臬云。”
鲁迅《坟·人之历史》:“适应之説,迄今日学人犹奉为圭臬。”
朱春雨《关于军事题材创作的一封信》:“有好的文学理论工作,势必导致创作上的强烈的追求气氛,圭臬不凡,效尤不俗。”

国语词典:

古代测定日影时间的器具。

如:「四维八德是我国传统的道德圭臬。」

网络解释:

圭臬 (汉语词汇)

  • 圭臬,读音为guī niè,是指土圭和水臬——古代测日影、正四时和测量土地的仪器,引申为某种事物的标尺、准则和法度;可以据此做出决定或判断。
  • 圭臬的近反义词

    • 1、有的干部把上级的每一句话都奉为圭臬,结果作还是没有做。
    • 2、虽然还未被提升到整个社会必须要奉为圭臬的程度,但儒家学子自小学习论语,对三纲五常的理解可谓铭刻在骨。
    • 3、这些长期以来人们捧为圭臬的原则,现在都必须加以质疑。
    • 4、他的绘画理论广泛地影响了后世画坛,有的并被奉为圭臬
    • 5、办学校呢,也得讲究有个召引精神世界的指南,体现治学理念和行为圭臬的训语。
    • 6、虽然,在中国古代孝道实际属于法律的一部分———彼时,法律、礼教、风俗等混合而成的箴规,便是治国的圭臬

    字义分解

    • 拼音guī
    • 注音ㄍㄨㄟ
    • 笔划6
    • 繁体
    • 五笔FFF
    • 五行

    (1)(名)古代帝王诸侯举行礼仪时所用的玉器;上尖下方。

    (2)(名)指圭表。

    (3)(量)古代容量单位;一升的十万分之一。

    • 拼音niè
    • 注音ㄋㄧㄝˋ
    • 笔划10
    • 繁体
    • 五笔THSU
    • 五行

    (1)(名)射箭的靶子。

    (2)(名)古代测日影的标杆。

    (3)(名)法度;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