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法制度
拼音:zōng fǎ zhì dù
注音:ㄗㄨㄥ ㄈㄚˇ ㄓˋ ㄉㄨˋ

宗法制度的意思

词语解释:

亦称“宗法制”。

引证解释:

⒈ 亦称“宗法制”。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逐渐完备。 周王称天子,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他们的职位由嫡长子继承。这些世袭的嫡长子,称为宗子。他们掌握自己范围内的军政大权和本族财产,负责本族的祭祀,管理本族的成员,同时代表贵族统治和剥削人民。 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三章第二节:“周朝为了巩固奴隶制的统治秩序,利用着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组织演变而来的宗法关系,确立了一套比商代更加系统的宗法制。在宗法制下,宗族中分为大宗、小宗。 周天子自称是上帝的长子,天下的大宗,政治上的共主,而各同姓诸侯国则为小宗。诸侯对天子说是小宗,但在其国内则是大宗。王位和诸侯国君位一般都是由嫡长子世袭。宗法制不仅应用于周室的同姓间,而且和异姓诸侯间也有关系。

周制,同姓不通婚姻,而异姓间则互为婚媾,所以周天子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这样,奴隶主贵族就通过宗法制度建立了一套周密的统治网。”

网络解释:

宗法制度

  •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 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宗子)。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 1、宗法制度、道德观念、文化教育、职业活动。
    • 2、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 3、宗法制度与宗法文化是既有区别却又相互联系的学术概念。
    • 4、周代典章制度中最重要的应当说是宗法制度
    • 5、外出打既冲击了村社的宗法制度,又有强化农民经济、延缓农民分化的作用。
    • 6、中国古代社会是根据宗法制度建立起来的宗法社会。

    字义分解

    • 拼音zōng
    • 注音ㄗㄨㄥ
    • 笔划8
    • 繁体
    • 五笔PFIU
    • 五行

    (1)(名)祖宗:列祖列~。

    (2)(名)家族;同一家族:~庙|~室|~弟|~兄|~族。

    (3)(名)宗派;派别:正~|~派主义。

    (4)(名)宗旨:开~明义|万变不离其~。

    (5)(动)在学术或文艺上效法:他的唱工~的是梅派。

    (6)(名)为众人所师法的人物:文~。

    (7)(量)一~心事|一~大案。

    (8)姓。

    • 拼音
    • 注音ㄈㄚˇ
    • 笔划8
    • 繁体
    • 五笔IFCY
    • 五行

    (1)(名)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强制遵守的法律、指令、条例等行为规则的总称:宪~。

    (2)(名)方法、方式:写~。

    (3)(名)标准样子;可以模仿的:取~。

    (4)(名)佛教的教义;也泛指佛教和道教的:~术。

    (5)姓。

    (6)(动)效法:~后王。

    • 拼音zhì
    • 注音ㄓˋ
    • 笔划8
    • 繁体
    • 五笔RMHJ
    • 五行

    (1)(动)制造:~版|~币|~表|~革|~件|~冷|~品|~钱|~糖|~图|~药。

    (2)(动)拟定;规定:~定|因地~宜。

    (3)(动)用强力约束;限定;管束:~伏|管~。

    (4)(名)制度:法~|所有~。

    • 拼音dù,duó
    • 注音ㄉㄨˋ,ㄉㄨㄛˊ
    • 笔划9
    • 繁体
    • 五笔YACI
    • 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