谕蜀文
拼音: | yù shǔ wén |
注音: | ㄩˋ ㄕㄨˇ ㄨㄣˊ |
谕蜀文的意思
词语解释:
汉番阳令唐蒙奉命赴夜郎﹐途中﹐"发军兴制﹐惊惧子弟﹐忧患长老﹐郡又擅为转粟运输"﹐武帝乃使司马相如责唐蒙﹐并草檄"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事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后遂以"谕蜀文"喻指安民告示。
引证解释:
⒈ 汉番阳令唐蒙奉命赴夜郎,途中,“发军兴制,惊惧子弟,忧患长老,郡又擅为转粟运输”, 武帝乃使司马相如责唐蒙,并草檄“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事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后遂以“諭蜀文”喻指安民告示。
引元陈孚《交州使还感事》诗之二:“榻前未上征辽疏,囊底空留諭蜀文。”
亦作“諭蜀书”。 明张舍《己亥秋月寄杨升庵》诗:“登楼莫作依刘赋,奉使曾传諭蜀书。”
网络解释:
谕蜀文
字义分解
- 拼音shǔ
- 注音ㄕㄨˇ
- 笔划13
- 繁体蜀
- 五笔LQJU
(1)(名)国名;三国之一;刘备所建立;(公元221—263年);在今四川省和陕西省汉中一带。
(2)(名)四川省的别称。
- 拼音wén
- 注音ㄨㄣˊ
- 笔划4
- 繁体文
- 五笔YYGY
(1)(名)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中~。
(2)(名)文章;作品:美~。
(3)(名)文言:半~半白。
(4)(名)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化|~明|~物。
(5)(名)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
(6)(名)非军事的(跟‘武’相对):~职|~武双全。
(7)(名)古时称在身上、脸上刺画花纹或字:~身|~了双颊。
(8)(旧读wèn)掩饰:~过饰非。
(9)(名)关于读书人的:~人。
(10)(名)姓。
(11)(量)一文不值。
(12)(形)柔和;不猛烈:~雅|~火。
(13)(形)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