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告
拼音:zì gào
注音:ㄗˋ ㄍㄠˋ

自告的意思

词语解释:

犹自白;自首。

引证解释:

⒈ 犹自白;自首。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闻律先自告除其罪,又疑太子使白嬴上书发其事,即先自告,告所与谋反者救赫陈喜等。”
《东观汉记·苗光传》:“光心不自安,诣黄门令自告。”
《周书·柳庆传》:“广陵王欣家奴面缚自告牓下。因此推穷,尽获党与。”

网络解释:

自告

  • 自告是中国古代刑法中规定的自首制度,即犯罪人在犯罪未被发觉前主动向官府投案。秦、汉时称“自告”,魏以后通称自首。唐律对自首规定最完备,宋、元、明、清律沿袭唐制。广义的自首还包括首露(首服),悔过还主,捕首和自觉举。依照唐、宋、明、清律的规定:犯罪未发觉前自首的,原(免)其罪,但正赃仍须征还官、主;如果轻罪已发觉,首告另犯的重罪,及劾问(审问)此罪而别言他罪,免其重罪及他罪。自首虽以犯罪人到官府自告为原则,但如果请人代首,或法律规定的相容隐的亲属主动替犯罪人首罪告官,与犯罪人自首同。他人代首后,本人必须到官府受审,如果犯的是损伤身体(伤、杀),损伤不能赔偿之物,如印信、官文书、应禁兵器、禁书之类,并未毁弃可自首。犯罪被发觉后逃亡、越度、私度关津、犯奸(唐律限于奸良人),以及私习天文的(明、清律无此规定),不在自首减免之例。
  • 字义分解

    • 拼音
    • 注音ㄗˋ
    • 笔划6
    • 繁体
    • 五笔THD
    • 五行

    (1)(代)自己:~爱|~备|~便|~费|~供|~家|~荐|~救|~勉|~弃|~谦|~强|~杀|~述|~诉|~习|~信|~省|~许|~选|~学|~专|~足|~不量力|~掘坟墓|~鸣清高|~投罗网|~我批评|~言~语|~作聪明。

    (2)(副)自然;当然:~不待言|~当努力|~有公道。

    (3)(介)从;由:~古|~外|~小|~远而近。

    • 拼音gào
    • 注音ㄍㄠˋ
    • 笔划7
    • 繁体
    • 五笔TFKF
    • 五行

    (1)(动)把事情向人陈述、解说:~诉|~知|广~|报~|通~|忠~。

    (2)(动)向国家行政司法机关检举、控诉:~状|到法院去~他。

    (3)(动)为了某事而请求:~假|~贷。

    (4)(动)表明:~辞|自~奋勇。

    (5)(动)宣布或表示某种情况的实现:~成|~罄|~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