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廪
拼音: | yuè lǐn |
注音: | ㄩㄝˋ ㄌ一ㄣˇ |
月廪的意思
词语解释:
亦作“月廪”。亦作“月稟”。 古代每月发给官吏的禄米。廪,一本作“廩”。 泛指每月给予的粮米。廪,一本作“廩”。见“月廩”。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月廪”。亦作“月稟”。
⒉ 古代每月发给官吏的禄米。廪,一本作“廩”。
引《新唐书·杨绾传》:“又定府、州官月稟,使优狭相均。”
宋陆游《村饮》诗:“白稻登场喜食新,太仓月廩厌陈陈。”
《宋史·兵志七》:“﹝宣和﹞七年,减掖庭用度,减侍从官以上月廩。”
《元史·世祖纪十四》:“命宿卫受月廪及蒙古军以艰食受粮者,宣徽院仍领之。”
⒊ 泛指每月给予的粮米。廪,一本作“廩”。见“月廩”。
引宋周密《齐东野语·莫氏别室子》:“已,又呼其所生,喻之以月廪岁衣如翁在日,且戒以非时毋輙至,亦欣然而退。”
网络解释:
月廪
字义分解
- 拼音yuè
- 注音ㄩㄝˋ
- 笔划4
- 繁体月
- 五笔EEEE
- 五行木
(1)(名)月球;月亮。
(2)(名)计时的单位;一年分为十二个月。
(3)(形)每月的:~刊|~产量。
(4)(形)形状像月亮的;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