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策
拼音:shuò cè
注音:ㄕㄨㄛˋ ㄘㄜˋ

朔策的意思

词语解释:

古代历法用语。犹今之言朔望月。西汉初通行的历法规定朔策为29.53085日﹐嗣后趋精密﹐故有小异。

引证解释:

⒈ 古代历法用语。犹今之言朔望月。 西汉初通行的历法规定朔策为29.53085日,嗣后趋精密,故有小异。

《新五代史·司天考一》:“《钦天》步日躔术……朔策:二十九,三千八百二十,二十八。”
《清史稿·时宪志五》:“月食用数,朔策二十九日五三〇五九三。”

网络解释:

朔策

  • 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用语,相当于现代名词的朔望月。东汉所颁行的《四分历》规定朔策为29.53085日。
  • 字义分解

    • 拼音shuò
    • 注音ㄕㄨㄛˋ
    • 笔划10
    • 繁体
    • 五笔UBTE
    • 五行

    (1)(名)农历每月初一。

    (2)(名)北(方)。

    • 拼音
    • 注音ㄘㄜˋ
    • 笔划12
    • 繁体
    • 五笔TGMI
    • 五行

    (1)(名)古代写字用的竹片或木片:简~。

    (2)(名)古代考试文件;多就政治和经济问题发问;应试者对答:对~|~问。

    (3)(名)我国曾经用过的计算工具;跟‘筹’相似。参看‘筹’。

    (4)(名)计谋;办法:上~|献~。

    (5)(名)姓。

    (6)(名)古代赶马用的棍子。

    (7)(动)用策赶马:鞭~|~马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