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长
拼音: | tíng cháng |
注音: | ㄊ一ㄥˊ ㄓㄤˇ |
亭长的意思
词语解释:
秦汉之制,每十里一亭,亭有长,掌理捕劾盗贼。
引证解释:
⒈ 战国时,国与国之间为防御敌人,在边境上设亭,置亭长。 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置亭长,掌治安,捕盗贼,理民事,兼管停留旅客。多以服兵役期满的人充任。此外设于城内和城厢的称“都亭”,设于城门的称“门亭”,亦设亭长,职责同上。 东汉后渐废。
引《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泗水亭长。”
张守节正义:“秦法,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亭长,主亭之吏。”
⒉ 唐代尚书省各部在都事、主事之下设亭长,掌省门开闭和通传等事务。
引宋马永卿《嬾真子》卷一:“唐祕书省吏凡六十七人,典书四人,楷书十人,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亭长六人……世但知乡村之吏谓之亭长,殊不知唐诸司多有之。尚书省,《志》云:以亭长启闭传禁约。则知三省亦有也。”
国语词典:
秦汉之制,每十里一亭,亭有长,掌理捕劾盗贼。
网络解释:
亭长
- 1、上几任亭长相继一去不回之后,他作为最年长的老者,顺理成章的做了亭长。
- 2、昔日高祖不过乡野一亭长,而有天下,今历四百余年,气数已尽,盗贼蜂起,海内鼎沸。
- 3、为完成这一任务,县令在亭长中选择合适的人,觉得刘邦会拢络人,能使劳役们听他的话,便把这一任务放在了刘邦身上。
- 4、怎么又是你,上次你闹出事来,若不是萧何曹参向县令大人求情,早革了你的亭长之职,怎么还不记打,竟聚众滋事成何体统! ()
- 5、我知道啦,亭长是与其弄不到,不如说说大话以疗饥辘,亭长大人,是与不是?
- 6、高祖起亭长,陛下兴白水,何况于王,陛下长子、故副主哉!当为秋霜,无为槛羊。
字义分解
- 拼音tíng
- 注音ㄊㄧㄥˊ
- 笔划9
- 繁体亭
- 五笔YPSJ
- 五行火
(1)(名)盖在路旁或花园里供人休息用的建筑物;大多有顶无墙
(2)形状像亭子的小房子:书~|岗~。
(3)适中;均匀:~午。
与亭长相关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