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民
拼音:qí mín
注音:ㄑ一ˊ ㄇ一ㄣˊ

耆民的意思

词语解释:

年高有德之民。

引证解释:

⒈ 年高有德之民。

明李东阳《送王德润参政还河南》诗:“还向耆民宣圣德,万人扶杖绕行轩。”
《明史·太祖纪三》:“庚寅,援耆民有才德知典故者官。”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七·一家上寿》:“见歷城耆民刘子全者,年八十五矣,尚矍鑠。”
清赵翼《阅邸报恭纪盛事》诗:“两古稀年并一身,昇平人瑞有耆民。”

网络解释:

耆民

  • 耆民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qí mín ,是指年高有德之民。
  • 字义分解

    • 拼音qí,shì
    • 注音ㄑㄧˊ,ㄕˋ
    • 笔划10
    • 繁体
    • 五笔FTXJ

    1. 年老,六十岁以上的人:耆老。耆年。耆绅。耆宿(sù )(指在社会上有名望的老年人)。

    2. 强横。

    shì

    1. 古同“嗜”,爱好。

    • 拼音mín
    • 注音ㄇㄧㄣˊ
    • 笔划5
    • 繁体
    • 五笔NAV
    • 五行

    (1)(名)人民:~办|~变|~兵|吊~代罪|劳~伤财|全~皆兵。

    (2)(名)某族的人:藏~|回~。

    (3)(名)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农~|渔~|牧~。

    (4)(名)民间:~歌|~谣。

    (5)(名)非军人;非军事的:军~团结|拥政爱~。